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为民

作品数:33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海门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肿
  • 11篇出血
  • 10篇颅脑
  • 7篇手术
  • 7篇颅脑损伤
  • 7篇脑损伤
  • 7篇急性
  • 6篇血肿清除
  • 6篇重型
  • 6篇重型颅脑
  • 5篇血肿清除术
  • 5篇清除术
  • 5篇颅内
  • 4篇引流
  • 4篇术后
  • 4篇膨出
  • 4篇重型颅脑损伤
  • 4篇外科
  • 4篇膜下
  • 4篇脑膨出

机构

  • 33篇海门市人民医...
  • 2篇浙江省中西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通医学院附...
  • 1篇南通大学
  • 1篇海门市公安局

作者

  • 33篇朱为民
  • 27篇虞聪
  • 21篇俞俊杰
  • 12篇顾庆丰
  • 10篇丁旭东
  • 7篇宋黄成
  • 4篇徐冠军
  • 3篇袁斌斌
  • 3篇张松
  • 2篇陈建
  • 2篇朱美琴
  • 2篇陈娟
  • 1篇李洪江
  • 1篇施立红
  • 1篇黄雪芳
  • 1篇施剑
  • 1篇丁耀
  • 1篇周松茂
  • 1篇董娟

传媒

  • 7篇南通大学学报...
  • 6篇黑龙江医学
  • 5篇交通医学
  • 4篇南通医学院学...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大医生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及其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出血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结果出血组的CD34+细胞与CD133+/CD34+细胞在卒中后1~7 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1 d时相比,出血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在卒中后2 d急剧下降,3 d时开始逐渐上升,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CD133+/CD34+细胞数从卒中后1 d时开始逐渐升高,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均出现动员,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可能是急性出血早期敏感指标。
宋黄成张松朱为民虞聪俞俊杰刘一坤袁斌斌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CD34+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颅骨缺损修补方法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的颅骨缺损修补方法以及旋转弹性夹具在颅骨缺损修补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骨缺损修补病人,采用数字化塑形钛网、术中使用旋转弹性夹具修补颅骨缺损,将手术时间、手术中发生钛钉松动、脱落颗数与传统组29例(手工塑形钛网、术中未使用旋转弹性夹具)手术相比较。结果数字化塑形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2.3±5.3)min,出现并发症癫痫1例;传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99.3±6.4)min,出现并发症4例,癫痫2例,皮下积液2例。数字化塑形组未发生钛钉松动、脱落现象,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维塑形钛网结合旋转弹性夹具修补颅骨缺损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虞聪顾旭辉陈娟陆泳宇朱为民谢启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骨修补钛网修补弹性夹具
急性硬膜下血肿68例手术疗效观察
1999年
急性硬膜下血肿68例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恢复良好27例,轻重残12例,死亡29例(42.6%)。手术疗效与血肿合并脑挫伤严重程度有关,合并二脑叶以上挫伤的复合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死亡明显高于单纯性及脑挫伤轻的硬膜下血肿(P<0.01)。对如何预防术中脑过分膨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为民徐冠军谢启宏虞聪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脑肿胀颅脑血肿清除术外科手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急性颅内出血──附9例报告
2000年
慢性硬膜下血肿施行钻孔冲洗引流248例,发生急性颅内出血9例,发生率3.6%。其中钻孔侧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2例;对侧硬膜外血肿1例,钻孔侧皮层小血肿1例。再次手术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8例,保守治疗1例。结果:全部治愈,无后遗症。本文对术后引起急性颅内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虞聪徐冠军谢启宏朱为民陈建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颅内出血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EPC的数量,并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PBEPC)变化趋势。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EPC在超急性期含量明显增多,并随时间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在急性期第7天再次达到高峰;EPC的动员能力可能随年龄增长减弱,外周血中EPC含量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EPC变化可能与脑卒中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预后观察的指标,同时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今后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宋黄成张松朱为民虞聪俞俊杰刘一坤袁斌斌
关键词:外周血CD34KDR
自发性小脑出血45例治疗体会
2014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方法:临床症状较轻,CT提示血肿<10mL者采用脱水、控制血压、止血和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血肿较大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和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结果:经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恢复良好26例,1例自动出院;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死亡2例。术后GOS评分5分32例,4分8例,3分2例,1分3例。结论:对自发性小脑出血能及时确诊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治愈率,减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顾庆丰朱为民虞聪俞俊杰丁旭东
关键词:自发性小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外引流术
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1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直视下清除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术前CT图像定位,常规开颅见血肿后置入神经内镜,边吸除血肿边电凝止血,血肿清除满意后腔内放置引流管。结果:术后2~4周复查CT示血肿完全清除19例,大部分清除2例;术后随访3~6个月,GOS分级Ⅳ~Ⅴ级19例,Ⅲ级1例,Ⅱ级1例。结论: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照明和放大效果,可完全在直视下行血肿清除,血肿清除及止血满意,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虞聪顾旭辉陆泳宇朱为民俞俊杰谢启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外伤30例术中脑膨出的发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外伤手术过程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方法:对伤后6h内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0例为观察组,术中在全身亚低温的基础上,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暴露的脑膜表面,使脑温降至25~30℃进行手术。以未降温的同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术中Ⅲ级脑膨出的发生率(P<0.05)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脑部降温防治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有效的。
朱为民俞俊杰顾庆丰虞聪丁旭东顾旭辉陆泳宇宋黄成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急性脑膨出弥漫性脑肿胀
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过程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伤后6h内的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人30例,术中在全身亚低温的基础上,开颅去骨瓣后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暴露的脑膜表面,使脑温降至25℃~30℃进行手术。以未进行亚低温处理的同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术中两组患者的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术中Ⅲ级脑膨出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3.3%(4/30)和33.3%(10/30),对照组分别为36.7%(11/30)和63.3%(19/30),两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性脑降温对防治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有效的。
朱为民俞俊杰顾庆丰虞聪丁旭东顾旭辉陆泳宇宋黄成
关键词:急性脑膨出手术中弥漫性脑肿胀
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不同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KDR/CD34、CDl33/CD34和CDll7/CD34阳性细胞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2014年4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别于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脑出血后第1~7天和对照组体检当天对外周血中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ll7^+/CD34^+细胞水平进行检测,使用CELLQuest软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外周血CD34‘细胞与KDR‘/CD34^+、CD133^+/CD34^+、CDll7^+/CD34^+细胞在出血性卒中后1—7d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和CDll7^+/CD34^+在1~2d时先下降,后逐渐上升;KDR^+/CD34^+和CD133^+/CD34^+细胞在1—5d时逐渐升高,均在5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8.4±3.5)×10^5和(16.7±3.3)×10^5。与1d时相比,CD34^+细胞在5、6d时分别为(27.44-6.3)×10^5和(25.4±5.7)×10^5,KDR^+/CD34^+、CD133^+/CD34^+细胞在4、5、6d时分别为(10.2±3.1)×10^5、(14.8±3.5)X10^5、(12.1±3.4)×10。和(14.3±3.6)X10^5、(16.7±3.3)X10^5、(13.1±4.0)×10^5,CDll7^+/CD34^+细胞在5d时为(21.3±4.2)×10^5,均高于脑出血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D34^+群体中,与对照组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1—7d时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d时为(65±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d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5d时为(55±6)%,CD133^+/CD34^+时为(65±4)%,CDll7^+/CD34^+细胞比例在4d和5d时,分别为(69±6)%和(72±6)%,均出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宋黄成张松朱为民虞聪俞俊杰刘一坤袁斌斌
关键词:卒中出血性卒中CD34细胞亚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