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哲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野生
  • 2篇野生近缘种
  • 2篇转基因
  • 2篇进化
  • 2篇近缘
  • 2篇近缘种
  • 2篇基因
  • 1篇稻田
  • 1篇杂草
  • 1篇杂草稻
  • 1篇杂草防治
  • 1篇杂交
  • 1篇杂交后代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稻
  • 1篇植物
  • 1篇生物安全
  • 1篇生物安全评价
  • 1篇生殖隔离
  • 1篇适合度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5篇王哲
  • 4篇卢宝荣
  • 1篇戎俊
  • 1篇王磊

传媒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遗传
  • 1篇杂草科学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什么是物种:进化连续性与分类间断性冲突的产物被引量:3
2016年
物种是生物有机体分类的最基本单元.但由于人们对物种认识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物种概念,因此很难对物种给出一个准确而又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物种概念包括分类学物种、达尔文物种、生物学物种以及系统发育物种,它们各自从物种的分类、进化、生殖隔离以及祖先与后裔关系的属性,对物种概念进行了解析和阐明.物种是生物进化和分类需求的产物,进化的连续性与分类的间断性,导致不同学者对物种的基本属性,即物种是自然单元还是人为单位的争议.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物种具有既连续、又间断的动态属性.因此对于物种的认识、理解和定义,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目标和需求来进行把握,而无需强求一个标准和统一的概念.
卢宝荣王哲
关键词:物种概念分类阶元生殖隔离系统生物学
植物杂交后代中基因偏分离的产生原因及其进化意义被引量:8
2016年
在天然杂交–渐渗的过程中,来自双亲的等位基因在后代的不均等分布导致偏分离的产生。大量研究表明,偏分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过程中发现的偏分离现象及导致偏分离的原因,很少有研究关注偏分离带来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变化对进化产生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导致偏分离的主要因素,如基因相互作用、双亲间遗传分化、细胞质遗传和环境影响等,分析了偏分离的进化意义,认为偏分离的产生对群体进化潜力、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及维持分化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转基因进入野生近缘种群体后通过偏分离对群体长期进化潜力的影响,以及偏分离现象在群体世代间有何变化等内容。
王哲
关键词:偏分离野生近缘种
生物安全评价系列之二:转基因的伦理思考
2018年
据不完全统计,1996-2016年的20年间,全球转基因生物商品化应用带来的经济收益超过478亿美元。转基因产品是由新的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因此,转基因产品的生物安全,包括与伦理相关的诸多顾虑便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的热点。对于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是否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哲汪智卢宝荣
关键词:生物安全评价转基因生物伦理转基因产品转基因技术经济收益
转基因栽培稻基因漂移是否会带来环境生物安全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转基因通过基因漂移可以渐渗到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由此而导致的环境风险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生物安全问题.有3个关键因素可以决定环境风险的程度:特定空间距离的转基因漂移频率,转基因在野生近缘种中的表达水平,以及转基因为野生近缘种群体带来的适合度效应.本文将根据现有研究结果,从上述3方面对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杂草稻和野生稻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可以通过空间隔离或其他方法使其降低到可忽略的水平.在共同分布的环境中,栽培稻基因(包括转基因)向杂草稻和野生稻的漂移不可避免.尽管抗虫转基因(Bt或Bt/CpTI)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中可以正常表达,但由于在低虫压环境中,抗虫转基因不会明显改变野生近缘种的适合度,抗虫转基因漂移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十分有限.因此对基因漂移而言,抗虫转基因栽培稻的商品化种植应该比较安全.然而,抗除草剂转基因渐渗到杂草稻或野生稻会改变群体的适合度,可能会引起不可预测的环境后果.
卢宝荣王磊王哲
关键词:栽培稻野生近缘种基因漂移适合度转基因
杂草稻的发生、危害与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被引量:26
2015年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对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杂草稻是稻田恶性杂草,对水稻的产量及品质均有很大危害,对我国未来的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介绍了杂草稻的种子落粒性、杂草性、种子休眠性、红果皮、生活周期短、快速适应性进化等基本特性而带来的危害,以及杂草稻的可能起源、遗传多样性和扩散方式对杂草稻防治带来的巨大困难。鉴于目前对杂草稻防治措施存在的不足,建议加强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研究,从源头上控制杂草稻并切断其传播途径;同时,加强有效控制杂草稻方法的研究,以保证我国水稻的安全和可持续生产。
王哲戎俊卢宝荣
关键词:稻田杂草杂草防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