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玮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1篇电泳
  • 1篇抑癌
  • 1篇抑癌基因
  • 1篇异黄酮
  • 1篇粘蛋白
  • 1篇植物雌激素
  • 1篇致畸
  • 1篇质谱
  • 1篇上皮
  • 1篇上皮型
  • 1篇上皮型钙粘蛋...
  • 1篇双向电泳
  • 1篇酸钠
  • 1篇胎发
  • 1篇去甲基化
  • 1篇微管
  • 1篇微管蛋白
  • 1篇硫代
  • 1篇硫代硫酸钠

机构

  • 3篇国家人口计生...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3篇胡玮
  • 2篇马旭
  • 2篇程露阳
  • 1篇宋韫韬
  • 1篇金孝华
  • 1篇孙大光
  • 1篇夏鸿飞
  • 1篇柏珊珊
  • 1篇李丹
  • 1篇王小强
  • 1篇齐晓伟
  • 1篇孙铁成
  • 1篇李鹏
  • 1篇于和鸣
  • 1篇杨松鹤
  • 1篇陆彩玲
  • 1篇崔熠

传媒

  • 2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一个未知的子宫雌激素反应蛋白ULF-250的鉴定被引量:4
2009年
鉴定一个未知的子宫雌激素反应蛋白ULF-250.去卵巢大鼠补充给予雌二醇造成子宫产生大量宫腔液(uterine luminal fluid,ULF),受雌激素调节的蛋白分泌其中.收集ULF分别进行SDS-PAGE和双向电泳(2-DE)分离;通过Western印迹和2D-Western确认抗ULF-250抗体识别的蛋白成分并与凝胶上的条带或斑点相对应;对目标蛋白分别用MALDI-TOF-MS和HPLC-ESI-MS/MS两种方法进行质谱分析并获得肽段序列数据;与蛋白数据库比对及文献检索鉴定未知蛋白.2D-Western显示抗ULF-250抗体特异识别的蛋白成分.从2D胶上切下对应的蛋白斑点进行MALDI-TOF-MS,结果提示:ULF-250是ebnerin/DMBT1.经SDS-PAGE分离的250 kD蛋白条带进行液-质联用分析,结果同样提示:ULF-250是ebnerin/DMBT1.与文献报道比较,ULF-250与ebnerin/DMBT1在子宫的组织定位和调节是相同的,认为ULF-250是子宫表达的ebnerin/DMBT1.通过2-DE结合质谱分析以及查阅文献,确认未知的雌激素反应蛋白ULF-250是ebnerin/DMBT1.此外,研究提示,该蛋白不仅在子宫上皮细胞表达而且分泌到子宫腔液中,其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程露阳杨松鹤孙铁成王小强胡玮齐晓伟于和鸣
关键词:双向电泳质谱
硫代硫酸钠干扰斑马鱼胚胎发育并致畸被引量:5
2009年
硫的衍生物潜在的威胁着胚胎的发育过程.斑马鱼被用于研究不同浓度(1×10-6~1mol/L)的硫代硫酸钠(sodiumthiosulfate,STS)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在解剖显微镜下实时观察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全过程.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乙酰化的微管蛋白——α-微管蛋白(acetylatedtubulin,α-tubulin)和神经元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分别检测STS暴露后胚胎的运动神经元功能,神经元的增殖状态.发育中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0.1~1mol/LSTS,呈现出严重的发育迟缓,并且伴随多脏器畸形;暴露于10μmol/L~10mmol/LSTS,胚胎呈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及颌面部畸形.胚胎在48hpf(hourspostfertilization)时,对STS的暴露敏感高于24hpf和96hpf.STS可能干扰细胞的增殖及运动神经元的正常分化.STS可能干扰正常的细胞骨架结构,并在胚胎发育晚期影响细胞增殖,对胚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颌面部有致畸作用.
胡玮程露阳宋韫韬夏鸿飞孙大光李鹏李丹陆彩玲马旭
关键词:硫代硫酸钠斑马鱼畸形微管蛋白
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细胞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去甲基化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是否能够逆转乳腺癌细胞中关键抑癌基因—上皮型钙粘蛋白基因(E-cadherin)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状态,并有效地重新激活该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肿瘤细胞生长。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处理乳腺癌SKBR3细胞6d后,通过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而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半定量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去甲基化状态及恢复表达情况。结果:大豆异黄酮在10,20,40,80,160μmol/L浓度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7±2.11)%,(10±3.23)%,(44.33±4.93)%,(84.33±3.06)%,(86.33±3.51)%,其对细胞的生长抑制呈剂量依赖效应。甲基化特异性PCR及半定量PCR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对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具有去甲基化效应,并能使Ecadherin基因部分恢复表达。结论: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天然的表观遗传修饰剂能够通过逆转关键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激活抑癌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在乳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崔熠金孝华胡玮柏珊珊马旭
关键词: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上皮型钙粘蛋白甲基化抑癌基因表观遗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