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rf2蛋白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究Nrf2蛋白在维吾尔族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鳞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Nrf2与Keap1蛋白的表达。在细胞水平,运用基因沉默技术下调SiHa细胞中NFE2L2基因的表达,并通过q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NFE2L2mRNA和蛋白水平相应变化;Transwell小室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转染NFE2L2-siRNA后SiHa细胞迁移、侵袭、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宫颈鳞癌组织中Nrf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66.3%)明显高于CIN组织(56.5%)和正常宫颈组织(27.3%)(P<0.001);转染NFE2L2-siRNA下调宫颈癌SiHa细胞中NFE2L2基因的表达后,NFE2L2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下降,同时SiHa细胞的迁移的细胞数目(103.00±37.58/125.33±34.67)和侵袭数目(82.25±23.56/54.75±9.07)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SiHa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维吾尔族宫颈鳞癌组织中存在Keap1-Nrf2通路的激活,NFE2L2基因沉默可明显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
- 焦淑娟郑士奇王世雯阿仙姑·哈斯木尼加提·热合木
- 关键词:宫颈鳞癌NRF2RNA干扰
- Nrf2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作用的研究
- 目的:研究Nrf2、Keap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作用。 方法: 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9例宫颈癌,46例CINⅡ-Ⅲ组织及6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Nrf2和Keap1蛋白的表达...
- 焦淑娟
- 关键词:宫颈癌细胞增殖细胞侵袭细胞迁移
- Par3蛋白对体外培养子宫颈癌SiHa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Par3蛋白对子宫颈癌SiHa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过表达和RNA干扰技术分别上调和下调子宫颈癌SiHa细胞中PARD3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ARD3 mRNA和Par3蛋白水平变化。Transwell小室体外实验检测其对SiH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对SiHa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SiHa细胞转染基因PARD3过表达质粒后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ARD3 siRNA干扰SiHa细胞后PARD3 mRNA和Par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ranswell小室体外实验表明Par3过表达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降低,而经干扰组蛋白表达下调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增强;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ARD3基因被干扰后细胞被阻滞在S期,干扰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然而,上调PARD3的表达后细胞被阻滞在G_0/G_1期,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Par3蛋白参与子宫颈癌SiHa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凋亡的过程,PARD3基因的异常低表达很可能对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起促进作用。
- 郑建贺焦淑娟李娜马子花阿仙姑.哈斯木
-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PAR3SIHA细胞
- EBV相关性胃癌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EBV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研究的现状。方法应用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以"EB病毒、胃癌、关系和EBER"为关键词,检索2009-01-2014-08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14篇,中文文献54篇。纳入标准:1)EBVaGC的研究内容;2)研究方法为原位杂交检测胃癌组织标本中EBV编码的EBERs。剔除标准:1)无原始数据的综述;2)个例报道;3)重复发表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符合分析文献38篇。结果 EBV是最早发现的人类肿瘤相关病毒,为人类疱疹病毒4型,即γ-型疱疹病毒,特异性人类嗜淋巴细胞性病毒。人类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就己感染了EBV,95%的健康人终身携带EBV。EBV感染靶细胞主要有潜伏感染、裂解性感染和缺损性感染。EBV感染后,在宿主中持续表达一种基因产物,包括6种核心抗体(EBNA1,2,3A,3B,3C和LP)和3种潜伏膜蛋白(LMP1,2A和2B)以及2种EBV编码的小RNA(EBER1,2),其中EBER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是检测EBV的金标准。EBVaGC组织类型以混合型为主,低分化伴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还具有男性多发、瘤体多位于贲门和胃体部以及淋巴结转移率低等特点,并认为残胃癌(gastric remnant carcinoma,GRC)中EBVaGC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手术破坏了解剖结构有关。H.pylori感染与EBV相关性胃癌的发生可能有关,但目前仍存在争议。EBV的感染和p53基因的突变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DNA的甲基化被认为是促进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与EBV阴性胃癌(EBV negative gastric carcinoma,EBVnGC)不同,EBVaGC预后较好,这可能有赖于人体感染EBV后的免疫反应,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结论 EBVaGC与普通胃癌不同,男性为好发人群,贲门为好发部位,淋巴转移率低,预后较好,以后还需对EBVaGC的保护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焦淑娟哈斯也提.木明尼加提.热合木
- 关键词:胃肿瘤EB病毒E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