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
-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雄激素联合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建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大鼠模型,评价雄激素联合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DMED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DME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周后随机分为4组:DM组、DM补充睾酮组、DM补充西地那非组、DM补充睾酮联合西地那非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给药6周后通过电刺激海绵体神经诱发勃起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勃起功能,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清睾酮水平,HE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价各组阴茎海绵体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 DM大鼠较正常大鼠勃起功能显著下降,睾酮水平明显降低,eNOS表达降低,阴茎海绵体间质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平滑肌成分减少。睾酮补充治疗和长期西地那非治疗均可改善DMED大鼠的勃起功能和改善DMED大鼠阴茎的纤维化程度,睾酮和长期西地那非联合治疗改善效果最明显。结论 DM大鼠的勃起功能明显降低,DMED发生的部分原因可能与雄激素水平降低有关,雄激素联合长期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明显改善DMED大鼠的勃起功能和阴茎纤维化程度。
- 夏磊磊王先进许天源秦亮张祥朱照伟张小华钟山张敏光沈周俊
- 关键词: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雄激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肾铸型结石等复杂性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1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1例.年龄26~73岁,平均47岁.16例结石位于肾下盏同时伴有输尿管结石,其中7例伴有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且盏部结石离输尿管连接处较远;9例为双肾多发结石;3例为肾铸型结石;3例为先天性重复肾伴肾盂肾盏结石.结石最大径15 ~ 78 mm,平均33 mm.术前超声检查示19例伴有明显的肾盂分离,大小12 ~ 62 mm,平均33 mm.术前血肌酐96.8 ~ 284.5 μmol/L,平均172.4 μmol/L.3例铸型结石患者术前患侧肾小球滤过率为18.5 ~ 30.4 ml/min,平均23.8 ml/min.31例均行经腹腔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包括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切开取石术+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盂切开取石术+重复肾成形术.结果 本组3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达芬奇机器人控制台所记录时间)45 ~128 min,平均64 min.术中出血量10 ~400 ml,平均80 ml.术后住院时间4~11d,平均6d.术后引流量20 ~180 ml,平均60 ml.引流管拔除时间2~7d,平均4d.导尿管拔除时间3~8d,平均5d.术后未出现气胸、肠道损伤、尿源性脓毒血症或高热等严重并发症.7例伴UPJO者术后利尿性肾图检查结果示梗阻得到明显改善或完全治愈.随访时间2 ~ 27个月,平均7个月.复查腹部X线片示29例手术侧无结石残留;2例有结石残留,结石最大径平均为4.2 mm,上尿路通畅,无积水,术后3个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愈.本组31例均于术后1个月随访,血肌酐88.4 ~ 126.5μmol/L,平均96.5 μmol/L;3例铸型结石患者手术侧肾小球滤过率36.5 ~ 45.7 ml/min,平均41.3ml/min.结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可作为铸型结石等复杂性肾结石患者较优
- 张祥许天源王晓晶夏磊磊秦亮王先进邵远沈周俊
- 关键词:复杂性肾结石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铸型结石
- 改良CT扫描及CT尿路成像在大鼠膀胱癌动物模型活体检测中的价值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利用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构建大鼠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良的CT扫描和CT尿路成像(CTU)活体检测方法。方法将30只10~12周龄的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10只为对照组,每2周予膀胱灌注枸橼酸缓冲液0.1mL,共4次;B组20只为MNU造模组,予A组同法膀胱灌注MNU溶液0.1mL(2mg)。2组大鼠造模诱导期后均常规饲养,观察一般情况。14周时,利用大鼠膀胱灌注欧乃派克稀释液后CT平扫的改良CT检测方法对存活大鼠进行活体成瘤鉴定,并通过三维重建进行CTU成像。活体检测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膀胱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14周时A组大鼠无成瘤;B组成瘤率94%,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所有成瘤大鼠CT扫描均见异常,膀胱肿瘤表现为乳头状、团块状低信号新生物,凸向高信号膀胱腔形成充盈缺损。CTU下,膀胱原位肿瘤表现为椭球表面形状各异的凹陷,大小、边界、位置清晰。结论作者首次提出了一种改良CT及CTU小动物原位膀胱肿瘤检测方法,对膀胱癌动态生长和治疗效果的活体评价和连续监测有巨大价值,值得在今后膀胱癌相关动物实验中应用推广。
- 许天源朱照伟夏磊磊王先进秦亮张祥沈周俊
- 关键词:膀胱癌MNUCTCT尿路成像
- 原位膀胱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及活体检测体系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诱导大鼠原位膀胱肿瘤的模型特点,探索建立活体检测体系。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甲组(20只)为N-甲基亚硝基脲(MNU)造模组,每两周予膀胱灌注MNU溶液0.1ml(0.2mg),共4次;乙组(20只)为N-正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BBN)造模组,给予0.05%BBN溶液连续喂养8周;丙组(10只)为对照组,予甲组同法膀胱灌注枸橼酸缓冲液0.1ml。3组大鼠造模诱导期后均常规饲养,观察-般症状体征。22周时,利用超声、核磁共振(MR)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对存活大鼠成瘤情况进行活体检测;其中CT平扫前辅以碘造影剂膀胱灌注,三维重建以进行大鼠尿路成像(CTU)。活体检测完成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膀胱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大鼠原位膀胱肿瘤的模型特点,比较不同活体检测方法的鉴定效果。结果甲组大鼠死亡5只,原因包括麻醉过量、感染和恶病质;乙组死亡6只,可能因药物肝肾毒性所致。22周时成瘤率甲组94%,乙组71%。与乙组比较,甲组膀胱肿瘤体积更大、浸润范围更广,光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更明显,多见肌层浸润。超声、MR和改良CT对成瘤大鼠检出率分别为96.0%、62.5%和100%;大鼠膀胱在CTU下得到立体呈现,原位肿瘤大小、边界、定位清晰。结论通过比较学研究,明确了不同大鼠原位膀胱肿瘤诱导方法的安全性、建模效果及病理特征,并建立r包括超声、MR、CT和CTU在内的活体检测体系。
- 许天源朱照伟王先进夏磊磊秦亮张祥钟山张敏光沈周俊
- 关键词:动物模型N-甲基亚硝基脲计算机断层扫描
- 原位膀胱癌大鼠建模方法比较及超声鉴定方法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大鼠分别给予N-正丁基-N-(4-羟基-丁基)亚硝胺[N-butyl-N-(4-hydroxybutyl)nitrosamine,BBN]饮水饲养和N-甲基亚硝基脲(N-methyl-nitrosourea,MNU)膀胱灌注,来比较两种方法的造模效果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判断B型高频超声对大鼠原位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BBN组大鼠给予0.05%的BBN溶液连续喂养6周,后更换为2%的枸橼酸钠溶液连续喂养22周,第28周末为诱导终点。MNU组大鼠给予MNU溶液(20mg/ml)膀胱灌注,每两周1次,每次0.1ml/只,连续灌注8周,后再常规喂养6周,第14周为诱癌终点。分别于第28周末(BBN组)和第14周末(MNU组)对两组大鼠进行超声扫描诊断,并在处死后取膀胱组织行病理学观察。比较两组的存活率和存活成瘤率。结果 BBN诱癌组20只大鼠28周后存活11只,成瘤8只,存活率为55%,存活成瘤率为72.7%。MNU组20只大鼠14周后存活18只,成瘤17只,存活率为90%,存活成瘤率为94.4%。结论利用MNU膀胱灌注行大鼠膀胱癌造模,其存活率和存活成瘤率均显著高于BBN饮水饲养造模。超声可作为大鼠膀胱癌造模活体检测的可靠方法。
- 张祥许天源夏磊磊王先进秦亮朱照伟钟山邵远沈周俊
- 关键词:膀胱肿瘤N-甲基亚硝基脲超声检查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