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点

作品数:13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亚利桑那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文学
  • 3篇怀旧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当代文学研究
  • 2篇学术价值
  • 2篇诗歌
  • 2篇女性
  • 2篇主体性
  • 2篇族裔
  • 2篇族裔性
  • 2篇文学研究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哲学
  • 1篇电影
  • 1篇性别秩序
  • 1篇学科
  • 1篇学术
  • 1篇样式
  • 1篇野草

机构

  • 12篇亚利桑那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李点
  • 1篇谢园园

传媒

  • 2篇燕山大学学报...
  • 2篇新文学评论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诗探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中外文化与文...
  • 1篇江汉学术
  • 1篇阿来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鲁迅《野草》的梦幻叙述
2012年
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在1924年至1926年间,鲁迅潜心创作了二十三首散文诗,先在《语丝》杂志系列发表,一年后独立成书出版,题为《野草》。他恐怕没有预料到自己对散文诗形式的实验会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批评家中引起轩然大波。
李点
关键词:炸弹批评家野草重磅散文诗
数字人文的工具理性、学术价值与研究成果的评估被引量:5
2021年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数字人文从无到有,在学科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数字人文领域内发表的专著、论文和制作(图像、数据和编码)虽然数量可观,真正令人满意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研究者过于偏重证明数字工具的可行性,而忽视学术发现的重要性。数字人文的突破之路在于把关注的重心从工具理性自我把玩转移到外向性的、可传达的发现性学术。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数据本身的价值及其对于人文研究的意义,相信数据的言说意义,但不迷信数据是社会现实的绝对、唯一的再现。只有把数字化文本纳入文本阐释理论的范畴,糅合远距离阅读的功能和人工阅读的智慧,我们才能充分凸现数字文本的社会与文化寓意,从而把信息转变为知识。
李点
数字人文的工具理性、学术价值与研究成果的评估被引量:4
2022年
一数字人文的何作何为、何去何从是数字人文学科建设中的"天问",从其问世之日起从未停息。在人类科学史上,所有新兴学科都在怀疑和质询的声音中生长成型,数字人文也不例外。在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炒作周期"(hype cycle)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术语。这个具有自嘲意味的术语描绘的是一般高科技公司发展成熟的五个周期,依次是"科技起因""过度期望的高峰""失望的低谷""启迪的山坡"和"生产效率的高原"。
李点
关键词:学术价值
数字人文的理论与方法之争被引量:13
2019年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作为新世纪的一门新兴研究领域代表着人文学者对我们所处的数字化时代的理性认可。数字人文既是方法,即使用数字化的手段来研究传统人文学科的课题,同时又是理论,因为数字人文学者的立场和目的反映了价值的选择。数字人文的未来是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的糅合,离不开数字人文学者的创造性批评,而创造性批评离不开从传统人文领域发展而来的理论的启发和引导。
李点
关键词:主体性
象征族裔性与阿来的怀旧抒情诗
2019年
起于未来主义乌托邦,止于怀旧的20世纪。——斯维特拉娜·博伊姆《乡愁的未来》小说家余华(他在阿来之前荣幸地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常驻作家)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①,向西方读者介绍了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他第一次提供一系列关于中国新生活的迷你叙事、一些新闻报道和一些个人轶事,也涉及住房和数字货币等领域,然后他接着描述了怀旧情绪是如何席卷全国的。
李点张娜
关键词:抒情诗意识形态族裔性乌托邦
怀旧与记忆——重读有关香港回归的两部电影
2013年
一般说来,怀旧(nostalgia)是整理过去的一种方式,是记忆的感情之旅①。正如著名后现代主义学者琳达·哈钦所说,怀旧的魅力恰恰来自过去的不可追溯性②。俗话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而怀旧却不认这个理,反其道而行之,对过去的'过去性'纠缠不息。当然,怀旧所感兴趣的过去往往并不是所经历的过去,而是所想象的过去。
李点
关键词:记忆感兴趣后现代主义
理论之后: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伦理批评被引量:4
2010年
过去几十年伦理批评的衰落与理论(特指以后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论)的兴起有关,因为理论对意义有限的哲学范畴的怀疑造成伦理价值的失宠。事实上,理论并没有简单、绝对地排斥伦理。在当今"后理论"的语境下,我们有必要梳理理论和伦理的复杂关系,从而重新建立伦理批评在众多文本阅读策略中的位置。
李点
关键词:伦理学主体性道德哲学伦理批评解构批评
批判性怀旧与象征族裔性:阿来作品新论
2023年
阿来的诗歌和小说创造了一个几乎完全以过去的时代为背景的虚构世界,充满了宏伟和壮丽、浪漫和悲歌。这是一部受驱于怀旧抒情的史学史,强调历史的空间性而不是直线性,从而有助于定位和建构一个象征性的藏族民族主体。怀旧抒情是对失落的倒转、对缺失的补偿,同时也意味着对历史的拷问,对社会现实的探寻。这种反思精神和批评姿态正是阿来作品的意义所在。因为怀旧抒情的共情效能,阿来得以确立相对于激进历史进步主义和现代性话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述立场,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李点
关键词:怀旧《尘埃落定》怀旧情绪少数民族文学
母亲“缺席”与艾青的回乡之旅被引量:2
2015年
艾青一生对"土地"和"母亲"这两个符号有着刻骨铭心的敬意。作为他早期诗歌中被反复歌咏的母题,它们是艾青对世界的感性领会和理性升华,代表了他从"弃儿"到诗人的跳跃。本文力图在生活的艾青和诗中的艾青的切合之处探讨这两个符号对于艾青个人诗学的多重意义,尤其是母亲"缺席"与回乡之旅所产生的自我认同的忧疑和为他人写作的焦虑。
李点
关键词:诗歌母亲
娜拉不走如何:《肥皂》与鲁迅的家庭性别政治观
2016年
小说《肥皂》的独到之处或许并不在于其对封建伪道学的严厉批判,而在于作者鲁迅奉献了一份对于中国式娜拉的想象。如果说故事中的三类女性并置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场景呈现了女性作为问题浮出地表的混杂性,那么浓缩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家庭内部流动不居的权力关系,以及在这种微观格局的秩序变迁中性别间的博弈,则示意中国女性时时刻刻都在遭遇性别和个人话语的碰撞及选择。小说中意义繁复的女性隐喻以及意味深长的微妙结局不仅是解读整部作品的关键,更能为当下的性别政治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范式和资源。
李点谢园园
关键词:《肥皂》性别秩序女性话语欲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