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微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心房
  • 1篇心房纤颤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原发性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性
  • 1篇脂肪性肝病
  • 1篇生存期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合并
  • 1篇中位
  • 1篇中位生存期
  • 1篇重症
  • 1篇重症急性
  • 1篇重症急性胰腺
  • 1篇重症急性胰腺...
  • 1篇纤颤
  • 1篇腺癌

机构

  • 3篇重庆市第三人...

作者

  • 3篇王艳丽
  • 3篇雷微

传媒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发生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共208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常规检查心电图,腹部彩超,将入组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房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5);同时,房颤组患者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脂肪肝家族史、吸烟比例亦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1),且年龄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发生房颤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家族史、脂肪肝家族史、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仅年龄和TC是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OR=2.769,95%CI=1.329~5.769,P=0.007;OR=1.435,95%CI=1.027~2.014,P=0.005)。结论:年龄和TC是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患者更应注意对胆固醇的控制。
雷微王艳丽
关键词: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心房纤颤
谷氨酰胺联合早期空肠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空肠营养(EENs)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7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EENs治疗,研究组采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空肠营养(GEEN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外周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同时记录APACHEⅡ评分,观察两组患者腹痛缓解、腹部体征消失、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日,两组总有效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腹痛缓解、腹部体征消失、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平均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入院前评分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d时研究组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研究组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7天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对比中发现,研究组患者的IgG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在第7天、第14天时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IgA及IgM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ENs可通过调节SAP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有效改善SAP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但未能缩短住院时间。
雷微王艳丽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谷氨酰胺临床疗效
原发性小肠腺癌31例临床分析
2015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腺癌(primary 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PSBA)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PS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好发于十二指肠并以贫血为主要表现。术前确诊率为38.7%,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占9.7%、22.6%、35.5%、32.2%。31例患者中20例行根治性手术,5例行姑息性手术,11例接受化疗,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19%。年龄〉65岁、Ⅲ~Ⅳ期、局部淋巴结转移数≥4个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低于年龄≤65岁、Ⅰ~Ⅱ期、局部淋巴结转移数≤3个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病理分级、肿瘤原发部位、肿瘤标志物及根治术后有无化疗等因素对患者中位生存期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96、0.141、0.082、0.877、0.599)。结论:PSB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差。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年龄、临床分期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数目等因素可能成为临床评估生存期的指标。
王艳丽雷微
关键词:小肠腺癌中位生存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