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林
- 作品数:14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巨大囊性肾外型成人肾母细胞瘤破裂并肾周积液1例诊治分析
- 2016年
- 目的报告1例巨大囊性肾外型成人肾母细胞瘤破裂合并大量肾周积液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囊性肾外型成人肾母细胞瘤破裂合并大量肾周积液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开放手术行左侧泌尿系切除术,术后辅助放化疗,随访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成人肾母细胞瘤发病率低,预后较差,巨大囊性肾外型成人肾母细胞瘤极为罕见,手术治疗结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可有一定疗效。肿瘤分期、组织学分型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指导价值。
- 曾光王启飞仲林李泉林姜涛张志伟汤奇祯陈峰
- 关键词:肿瘤破裂肾周积液
- 肾上腺原发性腺瘤样瘤并累及肝脏1例被引量:3
- 2020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2015年5月于外院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大小约6mm×6mm。后于外院复查上腹部彩超发现肝肾间隙实性占位,行上腹部CT检查示:右侧肾上腺区低密度影,考虑良性,腺瘤可能性大,胆囊炎征象。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于2015年6月17日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查体:双肾区无异常隆起,无叩、压痛,双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膀胱区无压痛、无隆起,未触及包块,外生殖器无异常,精索静脉无曲张。
- 汪俊颖仲林
- 关键词:肾上腺腺瘤样瘤肝脏
- 早期肺腺癌中TGF-β1、p53、E-cadheri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TGF-β1、p53、E-cadherin蛋白在早期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6例肺部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33例原位腺癌、22例微浸润性腺癌、26例附壁生长为主型的浸润性肺腺癌(lepidic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LPA)组织中TGF-β1、p53、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早期肺腺癌中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增高TGF-β1、p53蛋白阳性率升高,E-cadherin蛋白阳性率降低(P<0.05)。在微浸润性腺癌及LPA浸润成分中TGF-β1、p53阳性率高于非浸润成分,E-cadherin阳性率低于非浸润成分(P<0.05)。AAH、原位腺癌中TGF-β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微浸润性腺癌和LPA的非浸润成分中TGF-β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TGF-β1、p53、E-cadherin蛋白在早期肺腺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检测TGF-β1、p53、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有可能为早期肺腺癌的诊断提供依据。
- 仲林关宏伟张朋新冯璐祁文静
-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TGF-Β1P53E-CADHERIN
- 李吉彦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临证探析
- 2021年
- 胃癌前病变是胃癌的前驱阶段,在发生胃癌之前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癌前病变,如何成功阻止癌前病变继续发展甚至逆转癌前病变是防治胃癌的关键。目前西医治疗以对症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中医学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拥有良好的疗效。李吉彦教授从事脾胃病研究30余年,在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具有良好的疗效,此文对李吉彦教授辨病辨证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作总结与探讨。
- 郝长浩李吉彦沈会沈会仲林仲林赵妍妍张玉书周文婷
- 关键词:胃痞胃癌前病变
- 肺细支气管腺瘤与浸润性腺癌高分辨CT影像学特征比较被引量:2
- 2022年
- 肺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是由CHANG等[1]于2018年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在原有的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瘤的概念基础上进行拓展而提出的新命名。细支气管腺瘤定义为发生在肺外周细支气管上皮来源的一组良性病变或恶性潜能未定型肿瘤,包括细支气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腺性乳头状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 李梦颖仲林赵文静李智勇刘爱连
- 关键词:支气管腺瘤乳头状肿瘤腺性恶性潜能高分辨CT
- 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一例被引量:4
- 2015年
- 肠结核(inteslinal 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克罗恩病(Crolm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
- 姜凤全杨冬万丽平胡凤丽仲林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结核肠道炎症性疾病误诊肺外结核右半结肠
- 非典型肾囊肿六例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非典型肾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间诊治和会诊的6例非典型肾囊肿,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3p丢失以及第7号和17号染色体的三体性。结果6例均为男性,年龄43~63岁(中位年龄52岁)。术前Bosniak分级为Ⅱ级4例、Ⅰ级和Ⅲ级各1例。组织学上,非典型肾囊肿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囊肿,被覆复层透明细胞或嗜酸细胞,常见短的乳头样凸起,囊壁或囊肿间隔内无实性或结节状生长。组织学分型:3例为获得性囊性肾病相关性肾细胞癌样(ACKD-RCC样)型,2例为透明细胞型,1例为嗜酸细胞乳头型。2例伴发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CKD-RCC样型为局灶CK7+/AMACR+/CD57+,透明细胞型为CK7+/碳酸酐酶Ⅸ(CAⅨ)+,嗜酸细胞乳头状型为CK7+/AMACR+。FISH检测发现1例ACKD-RCC样型表现为第17号染色体三体性,1例透明细胞型表现为3p缺失,其余病例均未见所检测的信号异常。6例术后随访13~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均未见肾脏肿瘤证据。结论非典型肾囊肿是一组在临床、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上均具有异质性的病变,分子遗传学分析提示某些病例可能是目前已知肾细胞癌类型的前驱病变。广泛的取材和镜下仔细观察囊壁的组织学特征是区分其与广泛囊性变肾细胞癌的关键方法。
- 陈源仲林杨泽然茹国庆何向蕾滕晓东赵明
- 关键词:肾细胞癌荧光原位杂交
- 腹腔镜下零缺血免缝合light-touch技术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及体会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回顾总结应用light-touch技术的零缺血免缝合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ZS-LPN)的临床效果及经验体会,探讨该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应用笔者总结的light-touch评分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例局限性肾肿瘤患者,应用light-touch技术完成ZS-LPN,左肾肿瘤11例,右肾肿瘤7例。男13例,女5例;经腹腔途径3例,后腹腔途径15例;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55岁;肿瘤大小1.5~4.0cm,平均2.5cm。结果 15例手术为完全零缺血免缝合完成,2例因出血术野不清采用暂时阻断肾动脉后完成手术,阻断时间为11min、8min,创面均未缝合,1例零缺血下完成手术,创面常规倒刺线缝合。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估计出血量80~300 mL,平均150 mL;手术时间81~131 min,平均98.4min;术后住院时间6~10d,平均7.4d;无术中及术后接受输血治疗病例。随访2~14个月,1例患者术后少量继发出血,保守治疗后稳定,无二次手术止血病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漏,延长放置引流时间,术后7d自愈。未见肿瘤复发病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较小的局限性肾肿瘤,应用light-touch技术的ZS-LPN安全有效,可以避免术中肾脏热缺血,减少肾脏组织的损伤范围,最大程度保护肾功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王启飞李泉林车翔宇张志伟刘卫仲林吴广圳汤奇祯
- 关键词: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21年
- 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具有独特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系统综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并对近年来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治疗、经方验方、中成药口服、针灸及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目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存在和急需解决问题。
- 张靖源李吉彦沈会沈会仲林仲林赵妍妍周文婷
-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缺血皮质区神经血管单元微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reperfusion model,MCAO/R)大鼠脑缺血皮质区VEGF、VEGFR-2、CD34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调控脑缺血皮质区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微血管再生,促进MCAO/R大鼠神经功能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9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MCAO/R大鼠。MCAO/R后1d行针刺治疗,取大鼠“百会”穴及“足三里”为针刺穴位,每次刺激时间为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HE染色观察MCAO/R大鼠脑梗死侧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CAO/R大鼠脑缺血灶周围皮质VEGF、VEGFR-2、CD34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组造模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HE染色见明显脑缺血灶;脑缺血灶周围皮质VEGF、VEGFR-2、CD34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降低(P<0.05);针刺3、7、14d时,针刺组神经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电针14d后,针刺组脑缺血灶周围皮质VEGF、VEGFR-2、CD34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MCAO/R大鼠神经功能,其作用可能与提高MCAO/R大鼠缺血灶周围皮质VEGF、VEGFR-2、CD34表达水平,促进脑缺血皮质区NVU微血管再生有关。
- 朱炜楷沈会张朋新仲林赵妍妍王承明王楠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针刺神经血管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