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巍

作品数:28 被引量:11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哲学
  • 5篇中国哲学
  • 4篇老子
  • 3篇道家
  • 3篇人性论
  • 2篇性善
  • 2篇语言
  • 2篇人性
  • 2篇人性善
  • 2篇思想辨析
  • 2篇庄子
  • 2篇荀子
  • 2篇物论
  • 2篇逻辑
  • 2篇公孙龙
  • 2篇方法论
  • 1篇道德经
  • 1篇道家思想
  • 1篇德治
  • 1篇对象化

机构

  • 22篇中山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25篇李巍
  • 1篇陈声柏

传媒

  • 4篇哲学研究
  • 2篇文史哲
  • 2篇人文杂志
  • 2篇深圳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哲学动态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外语教学理论...
  • 1篇逻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控制问题与道家思想——“自然”三义及演变被引量:8
2019年
作为道家核心术语的“自然”,虽然内涵复杂,其意项变化却有个基本趋势,就是从事物不被外力强制的“自主”,走向非制作的“天然”,再走向道作为法则秩序的“必然”。由此,我们将看到道家学说以反思控制为基本关切的特征,即“自然”三义的生成与演变,所反映的实际是道家以非人格的控制方案,替代人格性方案的过程。
李巍
关键词:道家
德治悖论与功利思维——老子“无为”观念的新探讨被引量:15
2018年
虽然墨家学说通常被视为功利思想的代表,但事实上,老子重功利的倾向不在墨者之下。尤其是作为老子标志性主张的"无为",就是一个阐述统治成本与政权命运的功利主张。而其核心,就是要否定高成本的控制性统治,并主要针对德治来说。在老子看来,试图将道德的影响转化为治理的力量,必定会陷入控制越强、抵触越大、越治越乱的悖论;而他对此悖论的揭示,主要来自对西周"敬德"之治的观察。因此,作为功利主张的"无为"就可被视为避免德治悖论的行动指南,其宗旨是以节约性措施确保政权的"长久"与执政者的"长生久视"。
李巍
关键词:德治功利
逻辑方法还是伦理实践?——先秦儒墨“推类”思想辨析被引量:6
2016年
儒家与墨家时常提及的"推类",是先秦"类"思想的重要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逻辑学的进路展开,将之解说为"类比推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这种解释也存在比附和外在性的缺陷。因为从文献来看,儒墨所谓"推"并不主要是推理、推论,而是实践性的推广;"类"亦不主要是宽泛的、形式化的类关系,而是特指正当行为与正当表达的类型。据此,与其将"推类"理解为"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伦理实践,其核心就是将某些场合中业已确立的正当言行,依其"类"而推广到其他场合中去。因之,"推类"将主要对语言、行为的正当性负责,而非为思维、推理的有效性服务。
李巍
关键词:推类伦理实践墨家
中国哲学:从方法论的观点看被引量:10
2018年
关于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往往谈论的不是方法论,而是方法。后者是指导研究如何开展的操作方案,但前者的功能不是预先的指导,而是后设的评价,是对"中国哲学"名义下已有的研究是否算是一种研究,给出判定的标准,而此判定标准又是何种研究方案可被实施的能行规则。要论证的是,判定标准与能行规则只能从普遍哲学的角度看。但所谓"普遍哲学",其普遍性只是形式的,即人类思想无分中西,都有依逻辑地讲述普遍道理的形式。如果这样理解哲学,就能从内涵上将中国哲学的研究刻画为,其对象是中国思想中依逻辑地讲述普遍道理的成分,其目的是把没讲清的道理讲清楚,没讲出的道理讲出来。由此,中国哲学的研究就能视为以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思想。从方法论的层面看,"哲学的方式"意味着中国思想的研究——要能冠以"中国哲学"的名义——必须满足专业性与科学性的要求;从方法的层面看,"哲学的方式"又尤其对应于分析或语义分析的方法。
李巍
关键词:方法论中国哲学语义分析
“性”指什么?——孟子人性论的起点被引量:5
2016年
界定"性"的所指,是孟子构建人性理论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从其论述中可以发现四个限定,即被称为"性"的东西是指人身上1自发、2固有、3独有且4能为人自主的欲求。提出限定123,旨在类比感官生理欲求,强调心官道德欲求的真实性,因此"性"指谓了人身上诸官能欲求的总和;引入限定4,则旨在将感官欲求作为非自主欲求排除到"性"的所指之外,仅以可自主的心官道德欲求(心性)为人性所是。但总的说来,四个限定同等重要。孟子正是通过它们落实了对"善"的追问,走向了对"心"的发现。
李巍
关键词:人性论
试论马丁内语言思想的主要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马丁内开创了法国功能语言学派,其语言思想以功能性、相关性、经济性三大特征为中心。其中,功能性是马丁内看待语言问题的基本角度,相关性用来说明语言各层面的功能,经济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这三大特征之间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李巍
关键词:语言
一体论与周期论:早期中国的循环思维被引量:3
2020年
把循环当成解释世界的认知图式,这是早期中国的说理思维之一,并能被视为中国古人缔造世界观的基本策略,内容包括:(1)循环图式提供了一种将世界整体化的策略,即设想某种一元复始的循环,可以消弭差异,视万物为一体;(2)循环图式也提供了一种将世界规律化的策略,即设想某种多元更替的循环,可以预判周期,视变化为重演。因此用循环解释世界,这种说理思维支撑了中国古代以一体论与周期论为基本主张的世界观。
李巍
关键词:说理一体论世界观
春秋大义与黄老思潮——“《春秋》以道名分”说探析被引量:3
2019年
《庄子·天下》讲的"《春秋》以道名分",历来被当成孔子成《春秋》的要旨,只不过是经学传统中的原教旨想象。因为"名分"这个表达及其主要意谓皆与孔门无关,实际出于黄老。《庄子·天下》所谓"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也正是在黄老的意义上言说"名分"。而此概念,不仅代表着黄老对政治秩序的基本理解,更规定了早期中国思想言说秩序问题的基本语境。《庄子·天下》则正基于"以法为分,以名为表"的黄老秩序观来谈论《春秋》。这反映了春秋学从政德学问向政治学问的转化。在一定意义上,公羊学就是这一转化的产物。
李巍
关键词:名分儒学庄子
从“物”、“实”之别看公孙龙名学的价值-以荀况为参照被引量:8
2008年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陈声柏李巍
关键词:公孙龙
生成还是指导:老子论“无”的新探究被引量:2
2019年
对老子"无"观念的研究,除了生成论的角度,更应从规范问题入手。因为老子更多谈论的不是等同于"道"本身的作为宇宙万"有"之根源的生成之"无",而是关联于"道"之"德"的指导性的"无"。这样的"无",是对"道"之"德"的非掌控特征的总概括,即从动词性的"上德不德"或"玄德"之"不有""不恃""不宰",走到名词性的"无名""无欲""无为""无以为",最后概括为"无"。而所谓"无"的指导性,正是针对政权如何"长久"的问题来说。
李巍
关键词:老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