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明 作品数:7 被引量:29 H指数:1 供职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更多>>
鱼类肌间骨研究进展 鱼类肌间骨仅存在于低等真骨鱼类中,肌间骨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鱼产品的食用与深加工。本研究首先对团头鲂、黄鳝、泥鳅、斑马鱼等四种处于不同进化地位且游动模式不同的鱼类肌间骨发生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鱼类肌间骨的骨化规律与其... 高泽霞 万世明 张伟卓 聂春红 关柠楠 王卫民关键词:真骨鱼类 肋骨 蛋白组 文献传递 团头鲂leptin,leptin-R和leprotl-1基因的克隆、系统进化及对性腺发育的调控作用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作为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是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然而近年来在团头鲂人工养殖群体中出现了性早熟现象,从而导致了生长与性腺发育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瘦素在动物体重... 赵鸿昊 易少奎 万世明 王卫民 高泽霞Tent5c基因对斑马鱼肌间刺发育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tent5c/fam46c基因(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46c,家族序列相似性46 c)在斑马鱼(Danio rerio)肌间刺发育中的作用,选取11种鱼类分析tent5c系统演化特征,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qRT-PCR分析tent5c基因在斑马鱼发育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并利用CRISPR/Cas9建立了斑马鱼tent5c基因敲除纯合突变系(tent5c^(-/-)),对其骨骼表型和肌肉转录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ent5c编码TENT5C氨基酸在不同鱼类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在无肌间刺鱼类里发生了相同的氨基酸替换;tent5c基因在48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的眼睛和肌隔表达,在60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的脊椎和肌间刺特异高表达。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tent5c^(-/-)斑马鱼肌间刺表现为生长减缓,矿化程度降低以及数量减少。比较转录组结果表明,在tent5c基因敲除之后,斑马鱼肌肉组织有112个基因表达下调,118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肌肉收缩和骨骼发育等相关通路,由此推测tent5c可能是通过调控这些肌肉和骨骼相关通路来对肌间刺发育产生影响。研究初步表明了tent5c基因在斑马鱼肌间刺发育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鱼类肌间刺等骨骼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汪韵 熊雪梅 万世明 高泽霞关键词:基因表达 骨骼发育 斑马鱼 长江刀鲚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3年 刀鲚具有应激剧烈、“出水即死”的特点,存在亲本易应激死亡、苗种存活率低、养殖效益差等问题,其人工繁育技术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在中国水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刀鲚人工繁育与池塘养殖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捕”的政策背景下,刀鲚人工养殖也逐步成为极具经济价值的渔业产业之一。 张霜萌 万世明 陈国荣 顾树信 高泽霞关键词:人工养殖 池塘养殖技术 刀鲚 养殖效益 团头鲂肌间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7 2014年 研究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和X光透射的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仔稚鱼肌间骨的出现时期、形态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变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肌间骨在孵出后20d(体长为1.33 cm)骨化出现,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向头部方向依次出现,到第40天(体长为2.36 cm)基本全部出现;肌间骨出现与分化的时间受生长发育的影响大于日龄的影响。团头鲂肌间骨数目在108—129,平均为119根,其中躯干部轴上肌中的肌间骨数目最多(40—45根),尾部轴上肌与轴下肌中的肌间骨数目相近(32—39根)。肌间骨形态包括"1"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形6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肌间骨均是从"1"形发展而来;肌间骨越靠鱼体前端形态越复杂。团头鲂躯干轴上肌中的肌间骨显著长于尾部肌肉中的肌间骨(P<0.05),躯干轴下肌中的肌间骨最短,并且肌间骨长度与个体体重与体长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今后揭示团头鲂肌间骨发生与发育的分子机制,抑制团头鲂肌间骨骨化,培育无肌间骨的团头鲂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万世明 易少奎 仲嘉 王卫民 蒋恩明 陈柏湘 高泽霞关键词:团头鲂 发育过程 鱼类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及其在有/无肌间骨代表鱼中的表达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研究在分析鱼类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基础上,以有肌间骨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无肌间骨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在二者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1a2和col2a1在有刺鱼和无刺鱼中均各自聚为一支,团头鲂和罗非鱼3个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都在90%以下。不同部位肌肉组织(背部上方、尾部上方和尾部下方)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团头鲂col1a1a和col1a1b基因与罗非鱼该同源基因col1a1在不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在团头鲂中,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在背上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尾部;而在罗非鱼中,其表达模式则相反。团头鲂和罗非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定量结果显示:团头鲂col1a1a和col2a1b基因的表达在肌间骨出现以前(15 dph)和基本出现之后(50 dph)显著(P<0.01)增加,且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和col2a1b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时期差异明显,其中col1a1a基因在50 dph的表达丰度极高;与团头鲂相比,罗非鱼中相应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较小,整体波动不大。研究揭示了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在有刺鱼与无刺鱼肌肉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ol1a1在团头鲂和尼罗罗非鱼两种鱼类中表达模式显著不同(P<0.01),推测其与肌间骨发育潜在相关。 廖青 万世明 王旭东 高泽霞关键词:团头鲂 罗非鱼 基因进化 团头鲂肌间骨研究进展 鱼类肌间骨仅存在于低等真骨鱼类中,肌间骨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鱼产品的食用与深加工。本研究首先对团头鲂、黄鳝、泥鳅、斑马鱼等四种处于不同进化地位且游动模式不同的鱼类肌间骨发生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鱼类肌间骨的骨化规律与其... 高泽霞 万世明 张伟卓 聂春红 关柠楠 王卫民关键词:真骨鱼类 肋骨 蛋白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