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作品数:7 被引量:50 H指数:4 供职机构: 随州市妇幼保健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妇幼保健院处方点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妇幼保健院门诊处方点评中的应用。方法:基于PDCA循环法,对门诊处方点评工作采取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4个阶段的过程管理,通过找出不合格处方的表现、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及目标、明确责任人进行持续质量改进。随机抽取改进后9个月的门诊处方1800张(每月200张)统计每月处方合格率。结果:门诊处方合格率由改进前的55%提高到改进后1-9月的60%、65%、85%、86%、88%、90%、95%、99%、99%(P<0.05)。结论:在门诊处方点评中引进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提高了门诊处方的质量,促进了合理用药。 李艳 朱华威关键词:PDCA循环法 妇幼保健院 处方点评 持续质量改进在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对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研究质量改进措施,改进过程实行"三安全、三质控、五评价、五S"的质控。结果经过连续3年的质量改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由86.4%提高至96.7%,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标准知晓率由54.0%上升至99.1%,增强了责任心,减少和杜绝了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结论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引进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医院感染的业务素质,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 梁娣 李艳关键词:妇幼保健院 医院感染 质量管理 基层妇幼保健院保洁员现状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基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控制中保洁员工作的不良现状和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提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随州市妇幼保健院清洁保洁工作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保洁员职数严重不足、年龄大、学历低、再教育难度高、待遇低下、队伍不稳,工作质量不达标;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培训,严格工作纪律,提高薪酬等办法,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普及率>86.00%,消毒隔离技术达标率100.00%,清洁保洁工作质量显著提高。结论建立健全保洁员管理规章,规范工作流程及手卫生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综合能力。 梁娣 李艳 王琼 赵平 杨静清 吴俊超关键词:保洁员 医院感染 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与医院感染防控 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防控新生儿医院感染。方法通过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改进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通过各项改进措施的落实,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得到规范,掌握了洗手操作方法和快速手消毒剂使用方法。洗手设施得到改善,安装了非接触式水龙头,提供了足够和方便快捷的手消毒剂和干手用品,从而明显提高了手卫生执行率和手卫生质量。结论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是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关键。 李艳 梁娣关键词:新生儿 重症监护室 手卫生 医院感染 警惕维生素K_1的过敏反应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警惕维生素K1的过敏反应,减少患者痛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随州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各科所报6例维生素K1的过敏反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维生素K1的过敏反应累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临床医师要警惕维生素K1的过敏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李艳 周晓丽关键词:维生素K1 过敏反应 合理用药 双氯芬酸钠栓治疗婴幼儿高热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2017年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DSS)直肠给药治疗婴幼儿高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合理选用解热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在随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336例急性支气管肺炎伴高热的婴幼儿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SS组和对乙酰氨基酚栓(PCS)组各168例,分别给予DSS 0.5 mg/kg和PCS 10 mg/kg直肠给药,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使用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两组患儿基本生命体征,记录首次给药后解热起效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及体温维持正常时间等。复发高热或持续高热的患儿每6 h重复给药一次。观察给药24 h时后各系统临床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等。结果:DSS组和PCS组各失访15例和17例,纳入观察试验者为153例和151例。两组首次给药后解热起效时间分别为(35.18±3.06)min和(45.34±3.52)min,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2.86±0.66)h和(4.20±0.68)h,体温维持正常时间分别为(8.22±0.58)h和(6.70±0.54)h,复发高热、持续高热和24 h内多次用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4 h时DSS组和PCS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S直肠给药可有效解除婴幼儿高热,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临床不良反应少,但偶可发生体温过低、循环不良、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作为首选解热药需谨慎使用。 吴俊超 杨静清 宋道斌 邬随焕 刘厚层 江广春 李艳 汪晖关键词:双氯芬酸钠栓 婴幼儿 有效性 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药品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随州市妇幼保健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2010年1月—2011年6月)、整治后(2013年1月—2014年6月)上报的ADR报告作为调查资料,对整治前、后ADR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专项整治后,我院上报ADR 126例,比整治前的178例减少52例;第3、4代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ADR病例数明显减少;抗菌药物静脉滴注致ADR发生率为31.91%(97/304),比整治前的48.02%(146/304)降低16.12%;门诊ADR发生率为5.92%(18/304),比整治前的12.50%(38/304)降低6.58%;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为11.51%(35/304),比整治前的34.54%(105/304)降低23.03%(70/304)。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增加医院内ADR的发生。医疗机构应继续巩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强ADR监测和预警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李艳 梁娣关键词:抗菌药物 专项整治 药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