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后路
  • 1篇钉道
  • 1篇胸廓
  • 1篇胸廓出口
  • 1篇胸廓出口综合...
  • 1篇诱发电位
  • 1篇运动诱发电位
  • 1篇针刀
  • 1篇枕颈
  • 1篇枕颈融合
  • 1篇松解
  • 1篇松解法
  • 1篇切除
  • 1篇切除减压
  • 1篇中医
  • 1篇中医疗法
  • 1篇椎弓
  • 1篇椎弓根
  • 1篇椎体
  • 1篇综合征

机构

  • 4篇台州曙光医院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章允志
  • 4篇刘海燕
  • 3篇周许辉
  • 2篇贾连顺
  • 1篇谭军
  • 1篇滕红林
  • 1篇李家顺
  • 1篇刘铁龙
  • 1篇诸葛林敏
  • 1篇严望军
  • 1篇刘剑飞
  • 1篇张向荣
  • 1篇张启聪

传媒

  • 4篇中国骨伤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体切除减压钛网重建治疗严重下腰椎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钛网重建椎体治疗严重下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22例严重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18例,女4例;年龄22~63岁,平均43.8岁。L3 11例,L4 8例,L5 3例。行I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切除减压钛网重建,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伤椎高度、伤椎矢状位指数(SI)、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指标变化,采用下腰痛疗效评分法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4.2 h,平均3.6 h;出血量900~1 500 ml,平均1 300 ml;矢状位指数术前(57.5±7.6)%,术后(93.5±8.1)%;腰椎前凸角术前(34.3±7.3)°,术后(38.5±9.8)°。22例患者随访10个月~3年,平均2.6年,无内固定失败者,钛网重建节段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15例神经损伤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E级10例,D级4例,C级1例;依据下腰痛评分结果分级,优20例,良1例,可1例。结论:Ⅰ期经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椎体切除联合钛网植骨融合重建椎体手术创伤小,可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和神经根减压;同时可以选择长度合适的钛网,恢复腰椎前凸,可有效重建下腰椎的稳定性;有效防止迟发性神经损害、腰椎后凸畸形及慢性腰痛,可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章允志章允刚刘海燕张向荣刘剑飞官应华周许辉刘铁龙
关键词:骨折骨移植
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钉道的测定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枕关节干燥骨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片上测量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角度和长度。结果: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钉道长度,结合后路C1-C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章允志严望军刘海燕周许辉李家顺贾连顺
关键词:寰枕关节螺钉临床解剖学枕颈融合
小针刀定点松解法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小针刀定点松解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共治疗32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其中女22例,男10例;年龄25~55岁。病程1个月~3年,均为单侧发病。采用小针刀对C5,6关节突关节及冈下窝痛性条索定点快速松解,每周1次,治疗1~4次。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都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主观症状缓解,26例术前有肌力下降的患者中术后即刻测试有20例肌力明显增加;18例术前有皮肤痛触觉减弱的患者中术后即刻测试痛触觉有8例感觉明显改善。随访1年,根据Wood评价标准,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3例,其中1例转为手术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针刀定点松解法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操作安全简便,疗效确切,并同时具有肌松和镇痛作用。
章允刚章允志张启聪刘海燕
关键词:胸廓出口综合征针刀中医疗法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高位颈髓损伤膈肌功能的评定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评定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高位颈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状态及呼吸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MagⅠ型磁刺激仪对12例高位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经颅及颈部刺激,于腋前线第8肋骨插入同心圆针电极达膈肌,记录MEP,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膈肌MEP的变化与呼吸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并以1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12例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受伤后各时间段的膈肌MEP皮层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MCT)均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损伤早期经颈刺激MEP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后期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延长。结论:脊髓损伤早期,皮层潜伏期较正常显著延长提示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出现呼吸衰竭的可能性大;损伤后期经颈刺激膈肌MEP潜伏期明显延长,提示患者只能长期依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作为安装膈肌起搏器的可靠依据。
章允志周许辉滕红林刘海燕诸葛林敏谭军贾连顺
关键词:诱发电位膈神经膈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