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君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随州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块型乳腺炎与乳腺癌的X线鉴别诊断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分析肿块型乳腺炎和乳腺癌的X线表现,提高二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肿块型乳腺炎和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其X线图像特征。结果 :30例乳腺炎性疾病患者中,病灶位于乳晕后区21例(70.0%),结构模糊26例(86.7%),乳晕处皮肤增厚24例(80.0%),伴结构紊乱、扭曲4例(13.3%)。60例乳腺癌中,病灶位于外上象限31例(51.7%),结构模糊19例(31.7%),结构紊乱、扭曲40例(66.7%)。二者之间的X线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型乳腺炎和乳腺癌的X线表现各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病史,可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 汪兴龙夏玉明胡必富刘长华夏尧严君
- 关键词:乳腺炎乳腺肿瘤乳房X线摄影术
-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资料。结果 51例中,共存在55个孤立的血肿,发生在顶部48例,发生在枕部2例,发生在额部1例,早期(包膜无钙化)21例,中期(包膜钙化)28例,晚期后遗改变2例。结论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早期CT表现呈镰状或弧形稍高密度影,紧贴颅外板,不跨越颅缝,一周后,血肿下方的颅骨内见多发性骨质吸收区,中期CT表现为紧贴颅外板的不跨越颅缝的弧线或壳状钙化影,包膜钙化可完整或不完整,病变区的颅骨呈"夹层饼干"样双层颅板表现,晚期后遗症为不跨越颅缝的增厚外凸的颅骨骨样结构。
- 夏玉明汪兴龙胡必富刘长华严君冷启昌
- 关键词: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CT
- 乳腺Paget病两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派杰氏病足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1874年美国派杰首先描述此病,又可称派杰癌(Paget'scarcinoma),常在乳头、乳晕区有湿疹样病变,故又称乳头派杰病(morbusPagetipapillae)、乳头上皮内癌、上皮瘤样湿疹或湿疹样癌等。临床医生对陔病认识不足,常造成延迟诊断和治疗.我们遇见两例,报告如下。病例资料病例1,女,35岁。发现左侧乳头和乳晕区皮肤骚痒1年余。近6个月来乳头糜烂伴少许溢液,
- 汪兴龙夏玉明胡必富刘洋刘长华冷启昌严君
-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
-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X线表现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X线资料。结果55例乳腺炎性疾病中,病灶位于乳晕后区40例,占73%例;密度均匀45例,占82%;病灶结构模糊49例,占89%;病灶表现为不对称致密影37例,占67%;病灶表现为肿块18例,占29%;病灶在2个不同体位形态变化较大者41例,占74%;边缘模糊40例,占73%;边缘浸润4例,占7%;边缘毛刺2例,占4%;乳晕处皮肤增厚41例,占74%;皮下脂肪层密度增高29例,占53%;周围结构扭曲5例,占9%。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病史,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汪兴龙罗洪云夏玉明刘长华夏尧严君
- 关键词:炎性疾病乳腺肿癌乳腺炎X线影像增强
- 乳腺癌钼靶X线影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影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乳腺癌标本VEGF及MVD水平,分析二者与钼靶X线影像征象的相关性。结果 VEGF表达及其MVD与肿瘤钙化、肿瘤直径>3cm、毛刺征、血管增粗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乳头内陷及皮肤增厚未见显著相关(P>0.05)。结论 VEGF及MVD水平与乳腺癌钼靶X线肿瘤钙化、肿瘤直径、毛刺征、血管增粗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征象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肿瘤生长、转移及患者预后的指标。
- 史贤义李学武严君刘洋
- 关键词:乳腺癌钼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 乳腺皮肤改变的X线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疾病引起皮肤增厚的钼靶X线表现,以提高对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X线表现,皮肤增厚的病例59例,其中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瘤26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良性(包括炎性)病变33例。结果:恶性肿瘤组:浸润性导管癌20例(包括炎性乳腺癌3例,乳腺paget病2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包括炎性乳癌1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2例。X线表现:皮肤增厚且厚薄不均、密度不均匀者16例,乳晕处皮肤增厚17例,脂肪层密度增高以纤维条索影为主者17例,伴乳头凹陷者18例,伴腋下淋巴结肿大者8例。良性(包括炎性)病变组:急性乳腺炎4例,慢性乳腺炎和脓肿26例(包括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皮肤过敏2例,乳头乳晕区湿疹1例。X线表现:皮肤均匀性增厚密度均匀者28例,乳晕处皮肤增厚24例,脂肪层密度增高以均匀片状影为主者26例,伴乳头凹陷者15例,伴腋下淋巴结肿大者19例。结论:乳腺恶性肿瘤与炎性病变引起的皮肤改变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可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 夏玉明汪兴龙刘明秀罗洪云刘长华严君刘洋胡必富
- 关键词:乳腺皮肤X线
- 新生儿脑梗死27例CT分析
- 2015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和CT表现,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左侧脑梗死15例,占55.6%,右侧6例,占22.2%,双侧6例,占22.2%;发生于顶枕叶20例,占74.1%;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受累25例,占92.6%;CT表现呈底朝外的楔形或扇形低密度,灰白质同时受累,病灶边缘部分清楚,病变区脑沟变浅或消失,周围水肿较轻,中线结构轻度移位。结论新生儿脑梗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是诊断新生儿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 汪兴龙胡必富罗洪云刘长华夏玉明严君
- 关键词:新生儿脑梗死体层摄影术计算机断层扫描
- 边缘征象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 2019年
-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肿块X线的边缘征象,提高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本院2012—201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130例,对于一侧乳腺内多发肿块,取最大的1枚作为研究对象,良恶性肿块各65例。结果良性肿块中,边缘清晰39例,占60%,边缘模糊16例,占25%,边缘小分叶3例,占5%,边缘浸润5例,占8%,星芒状2例,占3%;恶性肿块中,边缘清晰6例,占9%,边缘模糊6例,占9%,边缘小分叶13例,占20%,边缘浸润28例,占43%,星芒状12例,占18%;把边缘清晰和模糊归为良性征象,把小分叶、边缘浸润和星芒状归为恶性征象,良性肿瘤中边缘清晰和模糊者55例,占85%,而恶性肿瘤中边缘浸润、小分叶和星芒状者53例,占82%,二者之间的X线表现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良恶性肿块的边缘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肿块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性质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临床触诊,可提高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的诊断水平。
- 汪兴龙夏玉明张杨严君罗洪云刘长华夏尧
- 关键词:乳腺肿瘤
- X线不对称征象结合触诊在乳腺癌筛查中的价值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乳腺X线不对称征象结合触诊对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35例X线表现为不对称征象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不对称征象及触诊在乳腺各种病变诊断中的差异。结果135例中,乳腺腺病63例,触及肿块35例,质韧者29例;不对称致密影呈等密度45例,伴结构扭曲11例,乳腺炎性病变33例,触及肿块29例,质硬、活动度差;不对称致密影呈高密度26例;乳腺恶性肿瘤39例,触及肿块34例,质硬者31例,活动度差者32例,不对称致密影呈高密度31例,伴结构扭曲26例。临床触诊诊断符合率64.4%;单独分析不对称征象,诊断符合率79.3%;二者联合应用诊断符合率91.1%,能大大提高诊断符合率。三种病变的X线不对称征象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腺病、炎症和乳腺癌引起的不对称征象各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触诊可以提高该征象的定性诊断水平。
- 汪兴龙夏玉明胡必富刘长华严君
- 关键词:局灶性乳腺X线摄影乳腺癌筛查
- 早产儿头部正常CT表现及鉴别诊断
- 2015年
- 目的总结分析早产儿头部正常CT影像学表现,提高与新生儿常见的脑部疾病的CT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收集100例早产儿的临床及头部正常CT影像学资料,对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龄在27-31周22例(22/100),胎龄在32~36周71例(71/100),胎龄在37周7例(7/100),100例均表现脑白质密度减低,CT值25-30Hu,脑皮质层簿,灰白质对比增强,脑沟少且浅,脑回大,胎龄越小,上述程度越重;合并颅内出血37例,脑室内和脑室旁出血有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结论充分认识早产儿正常颅脑CT表现。可有效提高判断早产儿颅脑CT正常或异常的准确率,减少或避免漏诊、误诊。
- 严君汪兴龙夏玉明罗红云
- 关键词: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