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海平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折
  • 3篇内固定
  • 3篇股骨
  • 2篇入路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全髋
  • 2篇全髋关节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股骨粗隆
  • 2篇关节
  • 2篇关节置换
  • 2篇并发
  • 2篇粗隆
  • 1篇蛋白
  • 1篇导航

机构

  • 11篇建德市第一人...

作者

  • 11篇余海平
  • 6篇徐利明
  • 5篇蒋毅
  • 5篇肖捷
  • 3篇梅盛前
  • 3篇朱炳斌
  • 3篇付小军
  • 3篇白欣
  • 2篇傅小军
  • 2篇李放
  • 1篇熊良平
  • 1篇朱曙光

传媒

  • 5篇浙江创伤外科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中国骨伤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骨折,随着对胫骨平台的认识逐步深入,从基于X线的Schatzker分型发展到基于CT的"三柱理论",目前将后柱又分为后内柱和后外侧柱。后外侧柱因有腓骨小头遮挡,以及外侧韧带复合体的遮挡而显露困难,难以复位和固定,常导致继发性关节面塌陷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余海平熊良平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内固定术
PFNA微创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至2013年采用PFNA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70~92岁,平均年龄75.3岁。骨折分型采用Evans分型:Ⅱ型2例,Ⅲ型37例,Ⅳ型11例,Ⅴ型3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结果平均手术58.3分钟,术中术后显性失血170ml,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与术前血红蛋白的平均差值22g/L。51例均获得1年的随访,2例在术后3~4月死亡。术后无1例出现伤口感染及下肢血栓性疾病。下地负重时间平均下地时间10.3天。骨折均在半年内愈合,无1例再骨折。髋内翻2例,持续性髋周疼痛患者3例。结论 PFNA加闭合复位技术能有效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符合生物力学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肖捷付小军余海平白欣蒋毅徐利明
关键词:PFNA股骨粗隆骨折老年骨质疏松
黄芩茎叶黄酮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究黄芩茎叶黄酮(SSF)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甲强龙组、SSF低剂量组、SSF中剂量组、SSF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评定大鼠脊髓损伤情况,HE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检测脊髓损伤组织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脊髓坏死严重,出现很多空腔,灰质中神经元结构破坏,细胞核固缩;与模型组相比,甲强龙组和SSF组因坏死形成的空腔减少。甲强龙组和SSF组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甲强龙组和SSF组脊髓细胞凋亡率以及脊髓组织中HMGB1、TLR4、NF-κ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SSF高剂量组BBB评分、脊髓细胞凋亡率以及脊髓组织中HMGB1、TLR4、NF-κB表达水平与甲强龙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F对ASCI大鼠神经具有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为ASCI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梅盛前肖捷李放余海平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高迁移率族蛋白TOLLΚB
全髋关节置换术112例临床分析
2010年
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并且成熟的术式,随着骨科微创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导航系统及手术器械的更新,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已成为关节外科发展的新技术。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12例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徐利明朱柄斌蒋毅余海平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器械导航系统关节外科
肢体骨折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48例临床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肢体骨折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肢体骨折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45例,因病情严重进行截肢3例,无死亡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时间(10.2±2.1)d、平均住院时间(41.7±13.2)a;后遗症发生率8.3%(4/48)。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蒋毅徐利明朱炳斌付小军余海平
关键词:肢体骨折筋膜间隔综合征
PFNA治疗难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难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难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73.1岁。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难复因素,采用撬拨、推顶、钳夹等技术复位,并用PFNA固定。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进行影像学评价及功能评价。结果平均手术65.3分钟,术中平均失血220ml。术后无1例出现伤口感染及下肢血栓性疾病。2例术后第2个月出现髋内翻,X片示螺旋刀片在股骨头颈内切割;1例术后8个月时出现持续性髋疼痛,X片示骨折未愈合,断端有硬化骨,主钉近端断裂,给予翻修手术;其余病例均在半年内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患髋功能评定:优6例,良14例,中3例。结论难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形态学特点不明确,术前难判断,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通过手术经验不断的总结,只要掌握了难复型骨折的特点和复位技巧,术前做好充分的计划,就可以提高手术质量,使病人达到快速康复。
肖捷傅小军梅盛前白欣魏绪猛余海平朱曙光徐利明
关键词:股骨转子骨折
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2016年
目的评估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7例,T_(11) 1例,T_(12)例8例,L_115例,L_2 3例。随访分析患者疼痛、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均安全耐受手术。骨水泥渗漏4例。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均不同程度缓解,术后第2天均能下地行走。其中有7例患者术后伴有腰背肌肉疼痛或下腰痛,接受非甾体、抗骨质疏松药物后均缓解。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度指标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可安全有效的治疗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余海平
关键词: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闭合性AO43-C3型Pilon骨折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探讨闭合性AO43~C3型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12年1月年至2016年12月收治28例43-C3型Pilon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切口,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依据AOFAS评分系统和Burwell-Charnlry复位评价系统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15.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28例患者AOFAS评分57~92分,平均82.6分,优良率85.7%。Burwell-Charnlry复位评价中,解剖复位18例、复位良6例、复位差2例。2例出现胫前内侧切口皮肤坏死,不能愈合,创面分泌物培养均为无细菌生长。1例出现后外侧切口渗液,创面分泌物培养为阴沟肠杆菌。2例出现严重关节炎。 结论 43-C3型骨折有其自身的特点,手术相对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术前需仔细结合CT制定计划。前内侧切口联合后外侧切口,可暴露踝关节的四个柱,完全可满意骨折复位和固定,是43-C3型骨折较好的选择。
傅小军肖捷余海平梅盛前李放
关键词:PILON骨折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
PFN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PFN(股骨近端髓内钉)结合有限内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FN及钢丝、螺钉等有限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25例,进行随访并评价其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2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1.7周,3例股骨颈部螺钉退出,无主钉或锁钉断裂,无肢体短缩或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PFN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一种理想、可靠的方法。
朱炳斌付小军徐利明蒋毅余海平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有限内固定
骨内植入物表面酶响应型涂层改性精准防治术后相关感染研究
2023年
目的在骨内植入物表面构建10个双层蒙脱土/透明质酸-替考兰宁[(MMT/HA-TEC)10]多层膜抗菌涂层,探索其酶响应性抗菌效果。方法通过原子粒显微镜观察多层膜抗菌涂层表面形貌,光谱椭圆偏振法测试其厚度和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其表面接触角。采用抑菌环实验探索抗菌涂层的抗生素在接触酶和细菌的情况下的缓释规律。电导率、细胞外蛋白水平检测和抑菌效果测试,宏观展示抗菌涂层的抗菌效果;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测试抗菌涂层的抑菌稳定性。采用细菌活死染色实验探索抗菌涂层表面清除死亡细菌的能力。采用CCK-8实验法分析抗菌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动物实验检测抗菌涂层的体内抗菌效果。结果(MMT/HA-TEC)10多层膜抗菌涂层在组装过程中,厚度呈线性增长,从(8.16±1.36)nm增长至(113.28±4.44)nm。接触角也明显变大,从组装前的27.1°变为组装后的65.0°。(MMT/HA-TEC)10多层膜抗菌涂层在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透明质酸酶(HAS)溶液孵育后逐渐降解,并显示出良好的浓度依赖性降解特性。抗菌涂层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来实现高效的杀菌效果,在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其杀菌率依然>99%,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清除材料表面的死亡细菌。CCK-8实验显示(MMT/HA-TEC)10多层膜抗菌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动物实验表明(MMT/HA-TEC)10多层膜抗菌涂层在体内依然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结论(MMT/HA-TEC)10多层膜抗菌涂层具有高效的酶响应性抗菌功能。
余海平黄家琦李哲肖捷白欣汪燕萍廖鑫
关键词:抑菌环电导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