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燕

作品数:56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8篇慢性
  • 37篇乙型
  • 37篇肝炎
  • 36篇乙型肝炎
  • 34篇细胞
  • 32篇慢性乙型
  • 3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5篇外周
  • 25篇外周血
  • 25篇干扰素
  • 2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2篇肝炎患者
  • 16篇树突
  • 16篇树突状
  • 16篇树突状细胞
  • 16篇病毒
  • 10篇抗病毒
  • 9篇乙肝
  • 9篇慢性乙肝

机构

  • 56篇苏州市第五人...
  • 4篇苏州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凯斯西储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昆山市中医医...
  • 1篇昆山市妇幼保...

作者

  • 56篇王海燕
  • 51篇朱传武
  • 41篇李明
  • 41篇钱峰
  • 27篇张雪华
  • 21篇常建国
  • 20篇罗湘蓉
  • 14篇胥萍
  • 14篇朱伟
  • 12篇朱莉
  • 12篇许克玲
  • 11篇吴妹英
  • 10篇叶建中
  • 9篇王勇平
  • 7篇吴建鸿
  • 6篇童福易
  • 6篇沈秀娟
  • 6篇徐俊驰
  • 6篇陈慧
  • 5篇马欣

传媒

  • 7篇抗感染药学
  • 4篇世界感染杂志
  • 4篇第十二届全国...
  • 3篇苏州医学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第11届全国...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肝脏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检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抗病毒疗效的试剂盒及其用法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抗病毒疗效的试剂盒及其用法,具体涉及检测试剂盒领域,该检测试剂盒包括CD3‑APC、CD4‑FITC、CD8‑Percp和Tim‑3‑PE单克隆抗体;该试剂盒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慢性乙肝...
朱传武朱莉徐俊驰王海燕李明钱峰
文献传递
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前和治疗满 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和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 7d使DC增殖、成熟 ,随后与HBsAg共同孵育 3h ,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分别与自体PBMC共同培养 72h ,培养结束前 1 2h加入 7 4× 1 0 4Bq3 H TDR ,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 8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干扰素α治疗 4个月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 ,细胞总量平均增加了 2 .8倍 ;治疗前DC的抗原提呈作用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组 (均为P <0 .0 0 1 ) ,治疗 4个月时DC的抗原提呈作用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进一步分析发现 ,与无应答组比较 ,完全应答组不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 ,DC的抗原提呈作用均显著增强 (P <0 .0 1和P <0 .0 0 1 ) ,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能力低下 ,干扰素α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抗原提呈作用 。
朱传武王海燕钱峰李明吴建鸿童福易费晓峰阮翠娟许克玲
关键词:干扰素Α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作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
拉米夫定在IFN-α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MV)治疗干扰素(IFN-α)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以下简称CHB)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96例IFN-α经治CHB(IFN-α经治组)接受LMV治疗2—3年生化学、乙肝病毒血清学和病毒学资料,并以同期102例LMV初治患者(LMV初治组)作为对照组,比较既往INF-α治疗对后续LMV疗效的影响。结果:IFN-α经治组在12,24和36月的累积联合应答率分别为26.0%,46.9%和66.0%,而LMV初治组分别为12.8%,25.5%和44.9%,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24和36月时,LMV初治组累积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13.7%和26.1%,而IFN-α经治组分别为7.3%和9.6%,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分析显示IFN-α经治组与3年LMV治疗的联合应答有密切相关性(P<0.01),与HBV-DNA突破也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LMV对IFN-α经治组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疗效均显著优于LMV初治组患者,提示既往IFN-α治疗有利于提高LMV的抗病毒应答。
王海燕朱传武李明罗湘蓉钱峰沈秀娟朱翔张雪华朱伟王佩
关键词:HBEAG阳性抗病毒疗法
重点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原因及其处方点评的成效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重点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原因及其处方点评的成效,为有效促进重点药品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按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点药品监控预警制度的点评标准,对2017年-2019年的7月-11月病区重点药品处方进行点评,按病区、药品类别、月份统计重点药品不合理率,分析不合理情况及其原因。结果:妇产科2017年和2018年的7月-11月不合理率均居首位,外科2017年7月-11月不合理率居第2位,2018年同期骤降至第5位;ICU/急诊科2017年-2019年的7月-11月不合理率由第3位降至第6位,职业病科2017年7月-11月不合理率居第4位,2018年7月-11月和2019年同期均未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2017年7月-11月不合理率居前3位药品为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类、维生素电解质补充药,后2类药品在2019年7月-11月的不合理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2017年-2019年的7月-11月大部分类别(神经系统用药除外)不合理率均有不同幅度下降;2017年-2019年的7月-11月占比第1的不合理原因由病程录不合规转变为疗程过长,超适应证(先增后降)稳居第2位,不合理原因疗程过长是唯一占比增高的原因,由第5位、第3位升至第1位;2017年7月-11月医院各月重点药品不合理率呈升-降-升-降趋势,2018年7月-11月医院各月重点药品不合理率呈升-降-升趋势,2019年7月-11月医院各月重点药品不合理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2019年的8月-10月医院各月重点药品不合理率均低于2017年同期,2019年11月的不合理率低于2018年同期。结论:采用处方点评管控重点药品,有效降低了重点药品的不合理使用率,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根据点评、管控结果和疾病的临床治疗需求,调整医院重点药品目录和改进管控措施,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董雁王海燕闵春燕王泽荣
关键词:处方点评合理用药管控措施
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4年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s)分泌IL - 12的影响。采集并分离2 3例干扰素治疗前、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rhIL - 4和rhGM -CSF的作用下培养 10天 ,收集上清液检测IL - 12的水平 ,以 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干扰素治疗前患者DCs分泌IL - 12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 4个月时DCs的分泌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 <0 0 5 )。进一步分析发现 ,治疗后IL - 12的水平仅在完全应答组较治疗前显著性增加 (P <0 0 1)。提示CHBDCs分泌IL - 12的水平低下 ,干扰素治疗可以促进DCs产生IL -12 。
朱传武钱峰王海燕李明常建国张雪华许克玲王勇平高胜兰童福易
关键词: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动态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肝功能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PBMC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肝病科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肝功能衰竭患者85例,健康志愿者10名为对照组.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和4周PBMC 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生存和死亡情况,动态分析患者PBMC hTERT mRNA的变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BMChTERT mRNA对肝功能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均数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中位数的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患者临床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具有完整研究资料的76例被纳入最终分析,其中生存52例,死亡24例.生存组PBMC 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生存组在治疗后2、3和4周时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99.0、16.0和17.5,均P<0.01).治疗后2、3和4周,患者PBMC hTERT mRNA的AUC分别为0.760、0.987和0.986(95%CI分别为0.652~0.869、0.965~1.009和0.958~1.014).且从治疗后2周开始,患者PBMC hTERT mRNA表达即对生存具有显著评估价值(P<0.01).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PBMC hTERT mRNA表达水平在治疗后各观察点上均显著高于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U值分别为414.0、436.5、377.0和385.0,均P<0.05).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后2、3和4周时生存组PBMC 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56.0、6.0和4.5,均P<0.05);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后2、3和4周时生存组PBMC 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亦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1.0、0和0,均P<0.01).结论 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类型及预后与患者PBMC hTERT mRNA的表达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其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评
王海燕朱传武方焕钱峰李明罗湘蓉张雪华朱翔沈秀娟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预后
聚乙二醇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与普通干扰素(IFNα-2b)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72例,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法分为PEG-IFNα-2a组(n=40)和IFNα-2b组(n=32),干扰素抗病毒疗程至少1年。采集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结果治疗12个月时,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的有效病例数分别为26例和32例。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0.05、0.47)。治疗前,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U值分别为235.5、238.0,P值均<0.05)。干扰素治疗12个月时,PEG-IFNα-2a组CD4^+CD25^(high)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5,P=0.012)。在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中,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比治疗前基线均显著降低(U值分别为121.0、204.5,P值均<0.05),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频率,PEG-IFNα-2a对CD4^+CD25^(high)T淋巴细胞的下调作用比IFNα-2b更强,但对于治疗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两类干扰素的下调作用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王海燕朱莉王银玲朱月萍朱晓燕柴晓哲钱峰李明朱传武
关键词:干扰素Α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穿孔素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穿孔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肝患者47例,进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的35例患者随后接受了α-2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穿孔素的表达,同时检测外周血HBV DNA载量、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和肝功能等.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中有37例肝组织穿孔素表达阳性,其中强阳性13例.穿孔素表达强度与血清ALT水平、肝组织炎症程度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关系(分别为x2=8.004,P=0.018;x2 =8.532,P=0.014);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无关(x2=0.865,P=0.649);与外周血乙肝病毒载量呈显著的负向关系(x2=7.902,P=0.019),与HBeAg水平也几乎呈显著的负向关系(x2= 5.283,P=0.071).35例接受干扰素抗病毒的患者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为12例,部分应答14例,无应答9例,分析显示治疗前穿孔素表达的强度与干扰素应答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关系(x2 =7.533,P=0.023).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穿孔素的表达介导了肝细胞的损害,有利于乙肝病毒的清除,可能会促进干扰素的抗病毒效果,并具有预测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价值.
王海燕贺永文朱传武钱峰李明罗湘蓉常建国张雪华
关键词:肝组织穿孔素乙型肝炎慢性
HAART治疗对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HAART治疗对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AIDS患者9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血浆病毒载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水平检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
钱峰王海燕许炜璐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水平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对慢性乙肝(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12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集23例CHB患者和8例正常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d使DC增殖,成熟,以加入HBsAg作为研究组,不加入HBsAg作为对照组,继续培养72h,以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结果 健康研究组分泌IL-12的水平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两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HB患者对照组DC分泌IL-12的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P<0.01和 P<0.001),加入HBsAg刺激后,患者研究组DC产生IL-12的能力提高,较无HBsAg时显著增加(P<0.05)。结论 CHB患者DC分泌IL-12的水平较低,HBsAg刺激后能显著增加IL-12的产生,这可能与CHB患者DC不成熟、功能低下有关。
朱传武曹济生钱峰王勇平王海燕常建国张雪华李明许克玲马欣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树突状细胞白细胞介素-12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