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婷婷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航天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流
  • 2篇血流灌注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脑血
  • 2篇脑血流
  • 2篇脑血流灌注
  • 2篇扩散
  • 2篇灌注
  • 2篇SPECT/...
  • 2篇表观
  • 2篇表观扩散系数
  • 1篇动态增强磁共...
  • 1篇动态增强磁共...
  • 1篇胸腺
  • 1篇胸腺瘤
  • 1篇血管
  • 1篇血流灌注显像
  • 1篇增强磁共振
  • 1篇增强磁共振成...

机构

  • 4篇北京航天总医...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蚌埠市第一人...
  • 1篇中国航天科技...

作者

  • 5篇刘婷婷
  • 2篇朱小华
  • 2篇潘锋
  • 2篇许秀坤
  • 2篇杨淑贞
  • 2篇邱进
  • 2篇白春梅
  • 2篇王洪兴
  • 2篇王晓辉
  • 1篇李辉
  • 1篇胡海峰
  • 1篇朱传明

传媒

  • 2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联合表观扩散系数值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诊断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经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31例和前列腺炎2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DCE-MRI定量参数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患者的DCE-MRI特征。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基于DCE-MRI定量参数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31例前列腺癌患者中,T2加权成像(T2WI)以外周带结节状低信号为主,占58.06%;DWI以结节状、弥漫性高信号,ADC值下降为主,占51.61%;DCE-MRI可见病灶早期强化,以延迟后病灶造影剂退出,强化曲线呈流出型为主,占64.52%。27例前列腺炎患者中,T2WI以外周带单侧或双侧弥漫性不均匀低信号为主,占51.85%;DWI可见外周带单侧或双侧不规则高信号,ADC值降低为主,占59.26%;DCE-MRI可见病灶早期强化,以延迟后造影剂退出不明显,强化曲线呈流入型为主,占81.48%。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患者ADC值低于前列腺炎,速率常数(Kep)值、转移常数(K^(trans))高于前列腺炎(P<0.05)。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DC值诊断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的AUC为0.862(95%CI:0.659,0.865)、敏感度为87.10%,特异度为81.48%,准确度为84.48%,阳性预测值为84.38%,阴性预测值为84.62%。结论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DC值对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良好,能显著提高临床检出率,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刘婷婷王晓辉王洪兴潘锋李昊胡海峰
关键词: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
不同前纵膈病变的CT特征表现特点及CT诊断价值研究
2017年
目的研究不同前纵膈病变的CT特征表现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27例前纵膈病变患者,患者均接受病理学与CT检查确诊,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评估CT检查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及误诊情况。结果 CT检查后结果提示良性病变20例(74.07%)、恶性病变7例(25.93%);术后以病理学检测结果评估CT准确率,结果提示CT判断结果正确为良性19例(70.37%)、恶性病变为8例(29.63%),假阴性2例(7.41%)。显示CT诊断准确率为88.89%(24/27)、特异性为95%(19/20)、敏感性71.43%(5/7)、误诊率7.41%(2/27)。结论对前纵膈病变患者提供CT检查,主要优势为操作用时短、检查中痛苦小、适用范围广泛、具有积极诊断意义,经济安全,可作为前纵膈病变诊断的首选方式。
刘婷婷
关键词:CT胸腺瘤
PI-RADS v2评分联合表观扩散系数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二版(PI-RADS v2)评分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1年7月治疗的8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51例和非前列腺癌组29例。所有患者在病情稳定状况下进行MRI平扫,测量ADC值,进行PI-RADS v2评分。比较2组PI-RADS v2评分及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PI-RADS v2评分联合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前列腺癌组PI-RADS v2评分明显高于非前列腺癌组,ADC值明显低于非前列腺癌组(P<0.01)。PI-RADS v2评分(阈值为4分)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82.35%,特异度为75.86%,准确度为80.00%,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ADC值(阈值为850×10^(-6)mm^(2)/s)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78.43%,特异度为79.31%,准确度为78.75%,AUC为0.816;二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92.16%,特异度为89.66%,准确度为91.23%,AUC为0.868。二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AUC明显大于PI-RADS v2评分和ADC值单独诊断(P<0.05)。结论PI-RADS v2评分联合ADC值对前列腺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较单一检测的准确度更高。
刘婷婷潘锋李昊王晓辉王洪兴高成林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表观扩散系数特异度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两种半定量分析法诊断缺血性脑病价值比较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两种半定量分析方法诊断缺血性脑病的价值。方法:选择无神经系统疾病15例为对照组,行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按照公式x-1.645s计算各部位与小脑比值下限值。选择缺血性脑病61例为观察组,在发病7天内行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由3名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单独阅片进行定性判断;然后分别采用对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两种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单侧病变和双侧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61例中,定性判断缺血性病灶90个,其中单侧病变56个,双侧病变34个。对侧比值法检出单侧病变病灶55个,检出率98.2%,显著高于小脑比值法的80.4%(P<0.05);双侧比值法检出双侧病变病灶14个,检出率41.2%,非常显著低于小脑比值法的91.2%(P<0.01)。结论: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的两种半定量分析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单侧病变的缺血性脑病推荐选择对侧比值法,而双侧病变则建议采用小脑比值法。
杨淑贞朱传明刘婷婷邱进许秀坤白春梅朱小华
关键词:缺血性脑病脑血流灌注显像半定量分析
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与脑MRI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3
2016年
目的 研究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及其与脑MRI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间107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资料(男71例,女36例;年龄33~ 84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1例、脑梗死首次发病患者40例、脑梗死再发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d内行^99Tc^m-ECD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脑MRI检查,2种检查间隔≤5d.分别统计分析脑血流灌注SPECT/CT、脑血流灌注SPECT、同机脑CT、脑MRI及其联合应用时的病灶检出数及阳性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各种影像学及其组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PECT/CT+ MRI=SPECT+MRI> SPECT/CT> SPECT> MRI> CT,其值分别为97.20%(104/107)、97.20%(104/107)、95.33%(102/107)、90.65% (97/107)、85.05%(91/107)、65.42%(70/107).SPECT/CT+ MRI与SPECT+MRI 、SPEC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13,均P>0.05),SPECT/CT+ MRI与SPECT、MRI、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76、35.50,均P<0.05).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能显示出更多的大脑灰质缺血区域,检出了5例存在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现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而MRI能检出更多的基底节区、脑干及脑白质深部较小的腔隙性病变.结论 脑血流灌注SPECT/CT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MRI联合应用能更全面地揭示病变.
杨淑贞刘婷婷邱进许秀坤白春梅李辉朱小华
关键词:EC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