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希

作品数:2 被引量:3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棉花
  • 2篇棉区
  • 2篇黄河流域
  • 1篇缩节胺
  • 1篇脱叶
  • 1篇流域
  • 1篇棉花脱叶
  • 1篇黄河流域棉区
  • 1篇河流域
  • 1篇北部
  • 1篇催熟
  • 1篇催熟剂

机构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市植物保...

作者

  • 2篇杜明伟
  • 2篇田晓莉
  • 2篇李召虎
  • 2篇王希
  • 1篇谭伟明
  • 1篇段留生
  • 1篇黎芳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棉花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脱叶催熟剂的筛选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棉花机械采收前需要应用化学脱叶催熟剂促进脱叶和吐絮。试验于2014年在河北省河间市和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进行,研究了多种脱叶催熟剂对棉花脱叶率、吐絮率、产量、纤维品质和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4年偏旱年份,脱叶催熟剂的催熟效果不明显,但脱叶效果显著;河间试验点应用脱叶催熟剂后天气条件有利,脱叶效果好于天气条件不利的上庄试验点;复配剂50%噻苯·乙烯利SC的脱叶效果较好,受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也比较小。参试的各脱叶催熟剂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种子质量均无显著影响。
王希杜明伟田晓莉谭伟明徐东永尹晓芳王勇段留生李召虎
关键词:黄河流域棉区棉花脱叶催熟
黄河流域北部棉区棉花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应用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DPC)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的可行性。【方法】于2012—2014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国欣科技园和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进行,共包括6个独立试验。供试棉花品种为国欣棉3号(GX3)、欣抗4号(XK4)、石抗126(S126)和欣试17(XS17)。DPC化学封顶技术分为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简称DPC)、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增效型DPC(简称DPC+)相结合(简称DPC+DPC^+)两种方式,以在常规DPC化控基础上进行人工打顶(简称DPC+MT)为对照。【结果】2012和2013年花铃期(7—8月份)多雨,应用DPC化学封顶技术的棉株较高、新生果枝数较多,其中株高较DPC+MT增加10.6—12.3 cm,果枝数增加5.8—7.9台。2014年花铃期干旱少雨,DPC化学封顶的株高与DPC+MT相比无显著差异,新生果枝数不超过3台。DPC化学封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可发现2012年DPC+DPC^+的产量表现出降低趋势,且上部果枝成铃少、新生果枝成铃多,群体熟期有推迟现象。2013和2014年DPC+DPC^+的产量和熟期则与对照相当或略有增减。DPC+的应用时间(7月中旬至7月底)和剂量(750—1 500 m L·hm^(-2))对棉花株型及产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应避免在结铃盛期(7月底)应用大剂量DPC+(1 500 m L·hm^(-2)),以防延长后期棉铃的成熟。与DPC+DPC^+相比,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进行化学封顶在多雨年份或高密度下对棉株的控长强度较弱,而且存在减产风险。【结论】应用DPC进行化学封顶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基本可行,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气象因子和种植密度决定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还是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增效型DPC的应用相结合。
黎芳王希王香茹杜明伟周春江尹晓芳徐东永卢怀玉田晓莉李召虎
关键词:棉花缩节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