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
-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年气象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理学更多>>
- 基于偏度方法的地物杂波识别及去除研究初探
- 基于2013年常州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利用偏度方法逐网格识别和去除地物杂波。结果表明:地物杂波具有高的反射率分布,为负偏度;非地物杂波回波则呈现较低的反射率分布,为正偏度。采用偏度方法设计的雷达地物杂波去除方法可有效...
- 孙伟沈建何琰郭小浩
- 关键词:地物杂波
- 江苏盛夏两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江苏自动气象站数据、常州多普勒雷达观测和NCEP全球分析场,从降水实况、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动力和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09年8月2日和2011年7月13日两次江苏盛夏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大尺度鞍型场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同时增强使得降水系统更集中、对流发展更旺盛,降水中心在低空切变的南侧、地面辐合的北侧、水汽在大陆东部输送的顶点。而副热带高压相对较弱的情形下,有利于热带低值系统外围偏东风场的持续水汽输送,对流发展较弱,但持续时间更长;配合低层深厚的中尺度触发系统,使得局地降水强度更有爆发力,降水中心靠近水汽在大陆东部的输送起点。
- 韩珏靖陈飞沈建
- 关键词:特大暴雨水汽输送
- 基于多源探测资料的“4.12”非典型冰雹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针对2020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苏苏州的一次大范围雷暴大风、局部伴有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基于常州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湖州和青浦的单偏振雷达以及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过程的天气背景,不稳定机制、抬升条件和雷达回波及双偏振雷达参量演变特征,并结合双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分析超级单体的动力结构及云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南掉、横槽南摆,上下层强烈不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地面有辐合线提供了触发条件。苏南地面附近至600 hPa为θse随高度减小的对流不稳定层和0~6 km强烈的垂直风向切变分别为此次过程提供强热力和动力不稳定条件。此次降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强度超过50 dBZ,有明显的三体散射、气旋式辐合、高层回波悬垂和强风暴顶辐散等特征;但是VIL和ET都很小,呈现非典型冰雹特征。双线偏振雷达各偏振参量(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移率KDP和相关系数CC)也都反映出冰雹云的典型特征:在ZH大、ZDR小、CC小的区域出现冰雹,ZDR值通常为-1.0~0.2 dB,CC值普遍小于0.85。上述双偏振参量特征在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和冰雹识别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利用双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对降雹时段研究,发现1~5 km各层高度的风垂直切变、辐合的存在,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发展和加强。双雷达能较好地反演雷暴大风的三维风场精细结构,有助于加深对冰雹云结构的认识进而提高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 孙伟曹舒娅沈建
- 关键词:双偏振雷达冰雹风场反演风廓线雷达
- 太湖4~10月不同气象天气型蓝藻变化规律研究
- 应用浮标站蓝藻密度数据和气象资料,研究了温度、降水和风速在不同天气型下与藻密度变化规律.得出蓝藻生物量增多存在昼夜变化现象;风速小于3m/s,是发生蓝藻水华的必要条件;在中等风速下(3.0~5.4m/s 之间),藻生物量...
- 崔铁良刘培宁陈再新朱炎沈建
- 关键词:太湖天气型蓝藻
- 文献传递
- 太湖4~10月不同气象天气型蓝藻变化规律研究
- 应用浮标站蓝藻密度数据和气象资料,研究了温度、降水和风速在不同天气型下与藻密度变化规律。得出蓝藻生物量增多存在昼夜变化现象;风速小于3m/s,是发生蓝藻水华的必要条件;在中等风速下(3.0~5.4m/s之间),藻生物量变...
- 崔铁良刘培宁陈再新朱炎沈建
- 关键词:太湖天气型蓝藻
- 文献传递
- 江苏盛夏两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 本文利用Micaps 资料、江苏自动气象站数据、常州多普勒雷达观测和NCEP 全球分析场,从降水实况、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动力和热力等方面,对2009 年8 月2 日和2011 年7 月13 日两次江苏盛夏局地特大暴...
- 韩珏靖陈飞沈建
- 关键词:暴雨水汽输送
- 文献传递
- 江苏盛夏两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江苏自动气象站数据、常州多普勒雷达观测和NCEP全球分析场,从降水实况、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动力和热力等方面,对2009年8月2日和2011年7月13日两次江苏盛夏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
- 韩珏靖陈飞沈建
- 关键词:暴雨水汽输送
- 文献传递
- 2014年初春江苏一次高架雷暴成因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通过使用NCEP1°×1°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3月19日发生在江苏沿江苏南的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是江苏初春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前期500hPa高空槽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地面先后受两股冷空气影响,地面附近存在较强逆温,暖湿空气在冷垫之上爬升。850hPa存在浅薄的对流不稳定层以及0~3km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分别提供了弱热力和强动力不稳定条件。此次过程850hPa附近存在强烈的锋生。雷暴发生的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沿江苏南上空存在明显的水汽积聚。雷暴发生期间回波强度最大达55dBZ,移速达75km/h,使得沿江一带自西向东产生雷暴。垂直风廓线上可见此次对流天气有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强回波质心发展高度在4.5km左右,强回波发展高度主要在0℃层高度之下,-20℃层高度高于江苏春季冰雹发生时的预报指标,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强度不强和伸展高度不高是此次过程没有产生冰雹的主要原因;0℃层高度、-20℃层高度以及大气可降水量均低于江苏春季发生短时强降水的最低指标,是此次过程没有产生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 曹舒娅韦芬芬孙伟沈建
- 关键词:逆温层锋生函数垂直风切变
- 江苏盛夏两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 中国大部分降水集中于夏季数月,从晚春到盛夏,大陆上的主要雨带随着季节逐渐北移,这里涵盖了梅雨期暴雨和盛夏暴雨。由于大气环流形势的季节性调整,降水系统存在显著差异,梅雨期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清晰、持续时间较长,相比之下盛夏暴...
- 韩珏靖陈飞沈建
- 关键词:暴雨水汽输送
- 文献传递
- 苏州温室气体初步评估
- 本文使用2014年9月~2015年8月苏州温室气体观测资料,经过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后,分析其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苏州CO2和CH4浓度的年平均值分别为432.8×10-6和2097.2×10-9.2) CO2浓度夏低...
- 韩珏靖董尚力陈飞沈建
- 关键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