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玉萍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超声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1篇动力学影响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流
  • 1篇动脉血栓
  • 1篇眩晕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成像技术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流
  • 1篇血栓
  • 1篇造影
  • 1篇人血
  • 1篇人血管
  • 1篇人血管内皮
  • 1篇尿激酶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作者

  • 4篇朱玉萍
  • 2篇勇强
  • 1篇刘海芳
  • 1篇张蕾
  • 1篇魏芸
  • 1篇沈涛
  • 1篇王立娟
  • 1篇王抒
  • 1篇穆洁
  • 1篇王明月
  • 1篇袁嘉
  • 1篇李亮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7β-雌二醇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①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模型,检测HUVECs在血管多种刺激因素(低血清、高糖、内毒素、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氢、炎性因子TNF-α)作用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l(VCAM-1)的表达。②以TNF-α为刺激因素作用于HUVECs,MTT法检测内皮细胞活力;二氢乙啶染色检测氧自由基生成;单核细胞U937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功能。③蛋白质印迹法检测17β-雌二醇保护下TNF-α刺激的HUVECs中ICAM-1、VCAM-1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①血管多种因素刺激内皮细胞后,内毒素组和TNF-α组HUVECs中黏附因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均高于低血清组、高糖组、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过氧化氢组(均P〈0.05)。②TNF-α及过氧化氢处理后,HUVECs的氧自由基水平均明显增加。TNF-α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生存率吸光度值分别为(0.52±0.05)、(1.00±O.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F-α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单核细胞黏附水平吸光度值分别为(1.75±0.15)、(1.00±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③蛋白质印迹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NF-α处理组ICAM-1和VCAM.1表达及磷酸化核因子KB受体激活蛋白/核因子KB受体激活蛋白(p-NF-KB/NF-KB)水平均升高(均P〈0.05);与TNF-α处理组比较,TNF-α+17β-雌二醇处理组ICAM-1和VCAM-1表达及p-NF-KB/NF-KB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TNF-α+17β-雌二醇处理组比较,TNF-α+17β-雌二醇+17β-雌二醇抑制剂处理组ICAM-1和VCAM-1的表达以及p-NF-KB/NF-KB水平均增加(均P〈0.05)。结论17β-雌二醇可以通过�
朱玉萍沈涛王抒黎健
关键词:17Β-雌二醇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黏附分子
体外治疗性超声辅助尿激酶在兔股动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评价体外治疗性超声辅助尿激酶对兔股动脉血栓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三氯化铁外敷股动脉方法建立左侧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建立4h后对照组静脉注射尿激酶30 000 U/kg,观察组在给予尿激酶的同时给予体外治疗性超声辐照(功率1.00 W/cm2),持续60 min.于治疗开始后60、90和120 min超声检测股动脉再通情况及血管内血流束宽度;病理检查血管超声热损伤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开始溶栓治疗后60、90和120 min,对照组分别有3、4和5只兔血管完全再通,观察组各时点6根血管均完全再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溶栓治疗后60、90和120 min,观察组血流束宽度均大于对照组[(0.63±0.10)比(0.08±0.12)、(0.73±0.08)比(0.20 ±0.20)、(0.91±0.15)比(0.27±0.2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管壁未发生由超声治疗引起的热损伤.结论 采用功率为1.00 W/cm2的体外治疗性辅助尿激酶溶解急性期血栓安全有效.
刘海芳仇星濮恬宁穆洁朱玉萍
关键词:股动脉急性血栓超声治疗尿激酶
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5年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性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易损斑块不仅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脑血管缺血性症状,更重要的是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和发展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新生血管可促进粥样硬化病变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发生,是造成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如常规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技术、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近年来超声造影(CEUS)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CEUS对活体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而且具有定量评价的功能,但由于其费用高、有创性、需用造影剂、操作相对费时等缺陷,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日本东芝公司研发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作为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探测到更加微小的血管以及流速更低的血流,而且该技术不使用造影技术的辅助。SMI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无创性检测方法,通过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袁嘉朱玉萍勇强
关键词: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
转颈试验对单侧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超声评估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转颈试验对单侧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2017年8月至2020年1月,选取单侧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比转颈试验前及转颈试验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并分析参数的变化与颈性眩晕的关系。116例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椎动脉按照内径大小分发育不良组及内径正常组,并比较转颈试验前后参数的变化。结果:转颈试验后,椎动脉RI较转颈试验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眩晕的发生率明显增加(75.0%vs.55.2%)。PSV的平均值转颈试验后比转颈试验前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椎动脉内径分组结果显示:转颈试验前,椎动脉发育不良组RI平均值明显高于内径正常组(P<0.05)。转颈试验后结果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组RI值高于内径正常组(P<0.05)。转颈试验前后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与内径正常组相比,PSV(cm/s)平均值有所提高,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颈试验后,两组眩晕的发生率均增加,特别是内径正常组增加的更明显(71.9%vs.50.5%)。结论:单侧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转颈试验有助于颈性眩晕的诊断,可作为颈性眩晕诊断的一个客观指标。
付静静勇强张蕾王立娟李亮王明月魏芸濮恬宁朱玉萍
关键词:椎动脉转颈试验颈性眩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