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
-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济源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胆汁酸及白蛋白水平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 探究新生儿黄疸(NJ)胆红素、胆汁酸(TBA)、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及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120例NJ患儿作为研究组,120名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TBA、ALB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价血清IBIL、TBIL、TBA、ALB对NJ类型鉴别的价值,采用Pearson分析NJ患儿血清IBIL、TBIL、TBA、ALB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IBIL、TBIL、TBA、ALB水平:病理性黄疸患儿>生理性黄疸患儿>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BIL、TBIL、TBA、ALB联合鉴别NJ类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联合鉴别的最佳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84%、88.64%;生理性黄疸患儿NBNA评分高于病理性黄疸患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生率(18.18%)低于病理性黄疸患儿(38.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J患儿血清IBIL、TBIL、TBA、ALB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NJ患儿血清IBIL、TBIL、TBA、ALB水平均与NJ患儿NBNA评分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有助于临床评估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
- 刘会青孔高远李方苗丽红
-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胆红素胆汁酸白蛋白
- 母亲饮食回避法与特殊配方奶粉治疗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新生儿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在便血主要症状牛奶蛋白过敏(CMPA)新生儿治疗期间,母亲饮食回避法与特殊配方奶粉两种方法的效果对比。方法:以我院2021年1—12月接诊的52例以便血主要症状CMPA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顺序将其分为A组与B组,分别采取母亲饮食回避法与特殊配方奶粉,对患儿进行持续6个月的追踪,采用国际通用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WAZ)、年龄别身高Z评分(LAZ)、首都儿科研究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于0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测评对比,同时关注患儿末期便血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时,A组与B组WAZ评分结果为(0.45±0.04)分、(0.43±0.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0,P<0.05);治疗6个月时,A组与B组WAZ评分结果为(0.54±0.25)分、(0.47±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9,P<0.05);治疗3个月时,A组与B组LAZ评分结果为(0.31±0.03)分、(0.30±0.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P<0.05);治疗6个月时,A组与B组LAZ评分结果为(0.54±0.30)分、(0.48±0.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6,P<0.05);治疗6个月时,A组与B组认知发育评分结果为(115.04±11.02)分、(111.92±1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4,P<0.05);A组与B组新生儿便血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P>0.05)。结论:母亲饮食回避法与特殊配方奶粉两种方法均能够改变患儿的便血症状,但母亲饮食回避法更利于患儿的身心发育。
- 李方苗丽红孔高远
-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
-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
- 2015年
-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济源市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96例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发病前期(48 h内)静脉给予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对比两组患儿呼吸节律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等指标,并在日龄7 d和14 d对两组患儿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行统计学对比,观察两组患儿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节律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7 d与14 d NBNA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明显缩短患儿恢复时间,提高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对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会青李方高建波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60例疗效观察
-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12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给予合理抗菌素、止咳、化痰、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炎琥宁10 mg/(kg·d),1次/ml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
- 尹小娟张爱国李方
-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64例败血症新生儿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记录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4例败血症新生儿中治愈50例,8例转院,4例患儿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严密的临床观察及精心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败血症患儿死亡率,改善预后。
- 李方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护理
- 儿童雾化装置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儿童雾化装置,本公开通过在雾化器药液的输出管连接有两个面罩,家长可以陪同儿童各自佩戴一个面罩,能够明显降低儿童的恐惧心理,由于家长佩戴的面罩未连接导雾管,因此不会浪费药液。同时本公开可以利用图像采集部件、...
- 李方党星苗丽红孔高远陈佳慧
- 文献传递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疗效观察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甲泼尼龙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分成观察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比较和分析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与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能够有效地缩短患儿持续发热及神经系统症状恢复的时间,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故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 李方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
- 儿童雾化装置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儿童雾化装置,本公开通过在雾化器药液的输出管连接有两个面罩,家长可以陪同儿童各自佩戴一个面罩,能够明显降低儿童的恐惧心理,由于家长佩戴的面罩未连接导雾管,因此不会浪费药液。同时本公开可以利用图像采集部件、...
- 李方党星苗丽红孔高远陈佳慧
- 肺炎患儿血清MMP-9、TIMP-1、sICAM-1、IL-6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儿科收治的120例肺炎患儿,根据病情分为重症肺炎组52例、轻症肺炎组68例,选取同期健康婴幼儿60例(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并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治疗前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重症组患儿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显著的高于轻症组、对照组(P<0.05);轻症组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感染组患儿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显著的高于非病毒感染组患儿(P<0.05);治疗后,恢复期的肺炎患儿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较急性期均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肺炎患儿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在不同病情、病原体及治疗阶段皆有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参考指标。
- 刘会青李方张爱国苗丽红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
- 巨细胞病毒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73例临床分析
- 2015年
- 目的:观察巨细胞病毒导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3例巨细胞病毒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是否采用免疫球蛋白,将73例患儿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3),观察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对比。结果:经过7d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痊愈17例,好转22例,1例治疗效果不佳转院,治疗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24/33),二者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可比性。结论: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多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中等发热伴喘息,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会青李方高建波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