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图
  • 2篇动脉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血管
  • 2篇梗死
  • 1篇调搏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房
  • 1篇心房调搏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诱导性
  • 1篇源性
  • 1篇食道
  • 1篇食道调搏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葛小宁
  • 2篇程海
  • 1篇王炳银
  • 1篇陈润祥
  • 1篇刘峰
  • 1篇朱冰冰

传媒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4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食道调搏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理。方法经食道心房调搏,程序刺激心房(S1S2法),S1S2比例为8:1,采用反扫,每次缩短10ms,观察S2R间期的变化结果对28例病人进行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27例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可被程序刺激终止,其中17例(6例常规心电图为显性预激)为房室旁道,余10例检测到房室结双径路,不应期平均为295ms。
葛小宁
关键词:心房调搏心动过速室上性
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比较,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改变的特点,总结体表心电图在定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中的作用。方法:收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明确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闭塞患者93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65例,左回旋支(LCX)28例。分析比较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前心电图改变。结果:1STⅢ↑>STⅡ↑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89.2%,特异性85.7%,阳性预测值93.5%,阴性预测值77.4%。2STV3↓/STⅢ↑≤1.2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78.5%,特异性57.1%,阳性预测值80.9%,阴性预测值53.3%。3STa VL↓>STⅠ↓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70.8%,特异性78.6%,阳性预测值88.5%,阴性预测值53.7%。4STⅠ↓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70.8%,特异性89.3%,阳性预测值93.9%,阴性预测值56.8%。5STV4R↑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41.5%,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42.4%。6STⅠ等电位线预测LCX闭塞的敏感性78.6%,特异性70.8%,阳性预测值53.7%,阴性预测值88.5%。7STⅢ↑1.2预测LCX闭塞的敏感性57.1%,特异性78.5%,阳性预测值53.3%,阴性预测值80.9%。9STⅠ↑预测LCX闭塞的敏感性10.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2.2%。结论:心电图Ⅰ、Ⅱ、Ⅲ、a VL导联及V3导联、V4R导联ST段改变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葛小宁王炳银刘峰程海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梗死相关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的出现情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1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入院12导联体表定位心电图上是否有fQRS分为有fQRS组(94例)和无fQRS组(10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评估冠脉病变情况,分析fQRS导联出现位置及有fQRS组fQRS导联位置出现情况。结果:有fQRS组单支病变率低于无fQRS组,多支病变率高于无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支病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前降支、左旋回支和右冠状动脉fQRS导联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fQRS组下壁导联出现率高于侧壁和上壁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上fQRS的出现可能提示更大范围的冠状动脉病变,且下壁导联中fQRS出现率更高。
葛小宁朱冰冰李佳维程海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心电图冠状动脉罪犯血管
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ICOS、ICOS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PHD)患者血清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和诱导性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心内科收治COPD患者172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PHD分为合并PHD组82例和COPD组90例。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将PHD患者分为轻度亚组(30~50 mmHg,21例)、中度亚组(51~70 mmHg,37例)和重度亚组(≥71 mmHg,24例),再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将PHD患者分为Ⅰ~Ⅱ级亚组(44例)、Ⅲ~Ⅳ级亚组(38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COS、ICOSL水平,分析ICOS、ICOSL与PASP、NYHA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COS、ICOSL诊断COPD合并PHD的价值。结果合并PHD组血清ICOS、ICOSL水平高于COPD组(t=14.526、34.508,P均<0.001)。重度亚组血清ICOS、ICOSL及PASP水平高于中度亚组和轻度亚组(F/P=125.351/<0.001、163.591/<0.001、84.292/<0.001),Ⅲ~Ⅳ级亚组血清ICOS、ICOSL水平均高于Ⅰ~Ⅱ级亚组(t/P=11.658/<0.001、27.345/<0.001)。PHD患者血清ICOS、ICOSL水平与PASP、NYHA分级均呈正相关(r=0.439、0.416、0.501、0.497,P均<0.001)。血清ICOS、ICOSL及二者诊断COPD患者合并PH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0.723、0.926,二者联合高于单独ICOS、ICOSL诊断(Z=4.021、5.194,P均<0.001)。结论COPD合并PHD患者血清ICOS、ICOSL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肺动脉高压以及心功能降低有关,联合检测ICOS、ICOSL可有效评估COPD患者PHD风险。
钱王燕虞鸣娟陈访李妍妍张赛葛小宁陈润祥
关键词: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