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出血
  • 3篇脑出血
  • 3篇脑损伤
  • 2篇水肿
  • 2篇脑水肿
  • 2篇高血压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凋亡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减压
  • 1篇血管减压术
  • 1篇血清
  • 1篇依达拉奉
  • 1篇依达拉奉治疗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样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机构

  • 8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马仁政
  • 3篇曹守明
  • 2篇郭辉
  • 2篇贾继明
  • 2篇闫昕
  • 1篇丁胜超
  • 1篇孙晓东
  • 1篇林贵军
  • 1篇贺峰
  • 1篇杨富强
  • 1篇王起
  • 1篇陈龙

传媒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体酮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及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黄体酮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及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开右侧顶部骨窗而无脑损伤)、脑损伤组(TBI组;开右侧顶部骨窗,且参照Freeney自由落体撞击致伤方法建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脑损伤后接受黄体酮治疗组(P-TBI组;建立脑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0.8 ml/kg黄体酮)、脑损伤后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组(D-TBI组;建立脑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0.8 ml/kg DMSO),每组24只,再将其分为损伤后1 d、3 d、5 d、7 d组,各6只。比较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环氧化物水解酶-2(COX-2)表达量,脑组织含水量、Bcl-2及Bax蛋白阳性细胞数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利用m NSS量表评价各组大鼠损伤后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结果随着损伤时间延长,Sham组大鼠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TBI组大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均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均高于Sham组(P<0.05)。D-TBI组及P-TBI组大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均降低(P<0.05),且P-TBI组高于TBI组(P<0.05)。损伤后7 d,TBI组大鼠脑组织Bcl-2、Bax阳性细胞数均高于Sham组(P<0.05);且P-TBI组大鼠脑组织Bcl-2阳性细胞数高于TBI组,Bax阳性细胞数低于TBI组(P<0.05)。结论黄体酮能有效缓解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情况、抑制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对其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马仁政曹守明闫昕
关键词:外伤性脑损伤黄体酮脑水肿细胞凋亡神经功能
SMC评分系统在面肌痉挛病人术前评估的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SMC(Samsung Medical Center)评分系统在面肌痉挛(HFS)病人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的46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SMC量表进行评分,术中记录神经压痕和责任血管分布情况。结果术前SMC评分与术中神经压痕呈正相关(r=0.53,P<0.01)。且随着SMC评分级别的升高,术中发现多根责任血管的概率也增大。结论 SMC评分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有效、安全的预判方法,对术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陈龙郭辉曹守明马仁政林贵军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评分系统术前评估
雷帕霉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8年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大鼠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SAH组、低、高剂量(RAP,50ug·kg^(-1)·d^(-1)和100ug·kg^(-1)·d^(-1))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TUNEL法检测皮质区凋亡细胞、巴比妥酸法检测大脑皮质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与Sham组比较,SAH组皮质区凋亡神经细胞数量、MDA含量、IL-1β和TNF-α水平增加(P<0.05);与SAH组比较,RAP组凋亡神经细胞数量、MDA含量、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高剂量RAP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RAP对SAH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降低SAH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程度,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马仁政曹守明赛因巴雅尔李建民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雷帕霉素肿瘤坏死因子-Α丙二醛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IGFBP2、miR-29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血清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微小RNA29c(miR-29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8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IGFBP2、miR-29c水平,并分析不同肿瘤直径、病理学类型、WHO分级、肿瘤位置的患者血清IGFBP2、miR-29c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GFBP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iR-29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HO分级Ⅲ级患者血清IGFBP2水平显著高于Ⅰ级、Ⅱ级患者,而血清miR-29c水平显著低于Ⅰ级、Ⅱ级,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学类型、病灶直径、肿瘤部位的患者血清IGFBP2、miR-29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血清IGFBP2水平升高、miR-29c表达水平降低,并且与肿瘤分级具有相关性。
贾继明杨富强孙晓东马仁政丁胜超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微RNAS
穿刺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穿刺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67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穿刺引流术,观察组采用穿刺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检测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治疗前、治疗后1、2、3周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后2周采用量表评估疗效,分为痊愈、好转、进步、无效;有效率为痊愈率与好转率之和。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CRP、TNF-α、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周,两组外周血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3周,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88.2%,30/34)明显高于对照组(72.7%,24/33;P<0.05)。结论穿刺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有效消除颅内血肿,降低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疗效。
贺峰马仁政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依达拉奉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尿微量白蛋白(ABLU)水平,研究其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是否相关,以及与脑出血的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转归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4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检测发病24h,72h(3d),120h(5d)ABLU含量,计算入院时及发病3~5d CT显示的脑内血肿体积,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的入院时情况进行评分,以发病30d患者的生存或死亡作为患者的短期转归;对照组为40例体检中心单纯高血压患者,检测ABLU;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组ABLU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发病1个月死亡组(14/40)与生存组(26/40)患者之间的ABLU、血肿量和入院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动态监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ABLU的浓度是对早期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短期转归等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闫昕马仁政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脑出血脑水肿转归
使用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使用静脉溶栓联合抗凝的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开颅清除血肿及去骨瓣减压手术联合抗凝法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静脉溶栓联合抗凝的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效果显著,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其生活质量。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马仁政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脑出血神经外科
重度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早期颅内压与CRP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开颅术后早期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与患者脑脊液及外周血CRP和D-二聚体(D-dimer,D-D)的相关性,为判断重度颅脑损伤病情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37例重度颅脑损伤、接受开颅术患者,均于术后留置颅内测压导管,持续监测ICP。术后3 d内,每12 h采集患者脑脊液及外周血标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和D-D水平,并统计对应时点ICP指标。结果:37例患者共获得6组、222份数据,其中105份ICP>20 mmHg,117份ICP≤20 mmHg。ICP>20 mmHg时患者血清CRP、血清D-D、脑脊液CRP、脑脊液D-D水平均明显高于ICP≤20mmHg时的水平(P<0.05)。血清CRP、血清D-D、脑脊液CRP、脑脊液D-D与ICP均呈明显正相关(ρ=0.742,0.884,0.805,0.886;均P<0.001)。血清CRP、血清D-D、脑脊液CRP、脑脊液D-D对诊断ICP>20 mmHg均有较可靠的价值,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943,0.870,0.951。脑脊液D-D是ICP>20 mmHg的独立影响因素(OR=4.115,P=0.001)。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早期ICP与脑脊液及外周血CRP,D-D均呈明显的正相关,且与脑脊液D-D的关系最密切。联合检测脑脊液及外周血CRP及D-D有助于反映患者ICP变化情况,从而对患者术后治疗提供参考。
贾继明王起郭辉马仁政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D-二聚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