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竞元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玉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行距
  • 1篇玉米生长
  • 1篇玉米生长发育
  • 1篇玉米新品种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态区
  • 1篇种植密度
  • 1篇株高
  • 1篇作物
  • 1篇作物产量
  • 1篇夏玉米
  • 1篇密度研究
  • 1篇播期
  • 1篇不同生态
  • 1篇不同生态区

机构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金苑种业...

作者

  • 3篇董朋飞
  • 3篇苌建峰
  • 3篇李潮海
  • 3篇张竞元
  • 1篇张海红
  • 1篇杨春玲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种业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玉米新品种伟科702适宜种植密度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确定玉米新品种伟科702的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伟科702的植株性状、果穗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伟科702的株高、穗位高变化不大,倒伏率、空秆率和秃尖长度增加,茎粗变细;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降低。试验表明,在一般肥力水平下,伟科702种植密度为6.75万~7.20万株/hm2,在中高等肥力水平为7.20万~7.65万株/hm2。
董朋飞张竞元苌建峰李潮海杨春玲张中伟胡徐来张国辉康广华焦学俭袁倩倩邓非凡沈向磊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确定黄淮南部夏玉米产区机械化生产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2012—2013年同时在河南省方城县和辉县两个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以高、中、低3种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为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低:60 000株·hm^(-2);高:75 000株·hm^(-2))、5个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距),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矮秆的‘512-4’均以60 cm等行距处理产量优势明显;中秆的‘ZD958’在辉县和方城分别以60 cm和70 cm等行距产量最高。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中秆的‘ZD958’均以60 cm等行距处理产量最高;而矮秆的‘512-4’则以5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优势明显,但与60 cm等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植株氮积累量随行距的扩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60 cm等行距的氮积累量较大,低密度时显著高于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距处理,而高密度下与各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植株氮积累量对行距反应不同,高秆品种在行距间差异不显著,中秆品种80 cm等行距最低且与其余行距处理差异显著,矮秆品种50 cm和60 cm等行距氮积累量最高且与其余行距差异显著。两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籽粒氮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随行距的扩大先升高后降低,在60 cm等行距处理达到最大值,并且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随行距的扩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 cm等行距处理较高,但在低密度下与其他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高密度时与80 cm等行距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行距处理相比,60 cm等行距处理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能够较好地协调玉米土壤与植株的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兼顾不同株高类型玉米�
苌建峰董朋飞张海红张竞元李潮海
关键词:夏玉米株高行距氮素吸收利用
不同生态区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机械化粒收是玉米生产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试验根据玉米机械化粒收的技术需求,在河南不同生态区选择不同熟期的玉米杂交种,结合不同的种植时间,搭配不同的种植密度,探索不同生态条件下,与玉米机械化粒收相适应的玉米、小麦种植制度...
张竞元苌建峰董朋飞李潮海
关键词:玉米生长发育作物产量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