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星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莎士比亚
  • 3篇文学
  • 2篇修辞术
  • 2篇莎翁
  • 2篇历史主义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下
  • 1篇电影
  • 1篇电影叙事
  • 1篇新历
  • 1篇新历史主义
  • 1篇修辞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学
  • 1篇叙事学研究
  • 1篇艺术观
  • 1篇意图
  • 1篇真相
  • 1篇正统派

机构

  • 12篇南京大学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爱丁堡大学

作者

  • 12篇陈星
  • 1篇段枫
  • 1篇许娅

传媒

  • 3篇当代外国文学
  • 3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外国文学
  • 1篇译林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中世纪与文艺...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何为“智趣”?——浅论17、18世纪英国文学艺术观被引量:2
2019年
要研究17、18世纪英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和思潮,探究其文学文艺创作理念,厘清这一时期文学评论中的“智趣”概念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智趣是当时文学作品质量评判的标准,是作家追求的文学风格,但其定义却十分模糊。这不仅是因为英语中智趣一词本义异常丰富,更因为当时的哲人文士竞相赋予这一概念众多互相矛盾的定义。本文认为,该时期学者关于智趣本质的讨论归根结底是关于“判断”与“狂想”在文学文艺创作中孰重孰轻、思想的内容与表达又该如何平衡的讨论,鲜明地体现了英国该时期文学艺术观、语言观、科学观、世界观的演变,也预示了文学艺术在理性与科技时代将面临的困境。
陈星
关键词:狂想
“联想与标签的囚笼”--论《好邻居日记》的老龄主题与化名出版被引量:2
2020年
关于多丽丝·莱辛的《好邻居日记》,现有研究在"老龄主题"和"化名出版"两条轨道上并行,很少讨论两者间的联系。实际上,在1984年以本名再版的序言中,莱辛已点明连接两者的关键词:"联想与标签的囚笼"。作品内部文本揭示,老龄个体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与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中"老龄"标签背后对于老龄人群的种种预设紧密相关。而化名出版实验则通过测试读者对于"简·萨默斯"和"多丽丝·莱辛"两位作家同一作品的不同反馈,以外部实践佐证了《日记》内部文本中对老龄困境症结的判断,是《日记》主题和意义的有机组成。
陈星
关键词:老龄化名标签
当代西方跨媒介叙事学研究述论被引量:10
2020年
跨媒介叙事学突破了传统叙事研究以文字叙事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媒介界限,也不再狭隘地将叙事看作必须涉及叙述者和受述者的特定言语行为,呈现出特殊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的突破意义,不但可为后经典叙事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提供动力,对媒体研究和文化研究等相关领域也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分析工具。本文尝试对西方跨媒介叙事学理论所涉及的不同叙事媒介研究进行梳理,对跨媒介叙事学理论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此呈现西方跨媒介叙事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和研究路径。
段枫陈星许娅李荣睿
关键词:戏剧叙事电影叙事
现当代文学批评传统新解——评布拉德福德《莎士比亚好不好?:论文学质量评判》被引量:1
2017年
在其专著《莎士比亚好不好?:论文学质量评判》中,布拉德福德重审了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及教育史,重新定义了文学现代主义运动的性质,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再评估,指出"质量评判"的缺失是现当代文学批评传统的主要特征,这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此书虽成书早于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却有助于我们剖析迪伦获奖背后的逻辑,并提供了审视文学研究现状的新视角。
陈星
关键词:文学批评
“一种以历史视角解读莎士比亚的具体方法”--戴维·卡斯顿《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述评
2021年
在其专著《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中,戴维·斯科特·卡斯顿提出,文学研究若要朝着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需要的不是拿出更多的理论,而是更多、更细致的历史事实。该专著重新审视了理论(特别是新历史主义)对于莎学研究实践的作用,探索了文艺复兴时期王权机制、剧院运作、图书出版等方面的诸多历史事实,分析了它们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影响,同时,卡斯顿通过自己的文学研究实践,展示了“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研究或应采取的路径和方法。
陈星
关键词:历史事实新历史主义书评
“我们选择的真相”——《亨利八世》中历史的形成与传播被引量:3
2015年
作为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合作历史剧,《亨利八世》既未采用其后期剧作的一般体裁,也不具备其历史剧的基本要素,因此一直是学界讨论的一个重点。本文认为,该剧既参与了莎士比亚后期戏剧重要话题(语言的特性与作用)的讨论,也反映了早期斯图亚特时期历史剧创作的发展方向,是一部质疑历史的莎士比亚后期历史剧。它将历史的成型过程搬上舞台,以戏剧来演绎事实如何在语言描述中被歪曲,演绎了语言描述的不可靠。该剧不仅对作为"记录过去"的历史提出质疑,也将"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历史问题化。
陈星
关键词:《亨利八世》历史剧
莎翁作品的作者归属之争——《莎翁无疑》VS《莎翁无疑?》被引量:1
2015年
正统派与怀疑派的世纪之争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不是莎士比亚写的?这个问题看似荒唐,却引来了正统莎学界和“疑莎派”150多年不休的争论。莎翁作品作者归属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未决,在于现今已掌握的莎士比亚个人信息太少,关于他的生平,多数情况下只能做合理推断,于是常常被质疑。人们对于莎士比亚生平的了解,虽说通过莎学家40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发掘、研究,比起对大多数与他同时代平民出身文人生平的了解,要充分得多,
陈星
关键词:莎士比亚个人信息正统派
何为有效修辞?被引量:1
2023年
一般认为,莎士比亚戏剧《爱的徒劳》表达的是对以修辞术为代表的人艺的全面批判。此观点所反映出的,其实是20世纪60年代后形成的“语言悲观主义”倾向,即对语言的根本性质疑。但莎翁作品浸润在文艺复兴修辞文化中,不会对修辞有如此现代式的批判。笔者认为,《爱的徒劳》表达的不是对自然与人艺孰高孰低、修辞术孰好孰坏的判断,而是对一个看上去颇为浅显但实际直指修辞术本质之问题——何为有效修辞——的探讨。与此剧同期开始创作的《十四行诗集》(以下简称《诗集》)则反映出莎士比亚对有效修辞所进行的个人实践。
陈星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修辞术悲观主义文艺复兴莎翁
“丰辞”的原理:《爱的徒劳》、《十四行诗集》、修辞术
2023年
在现当代“语言悲观主义”的影响下,莎学界一般将《爱的徒劳》解读为对修辞的讽刺批评。然而,若将此剧置于莎士比亚熟知的英国早期现代修辞术教学体系中,并与他在同一时期开始创作的《十四行诗集》相对比,便可发现剧中探讨的是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何为有效修辞。这个问题直指修辞术原理,却未在当时的修辞教学体系中得到足够的探讨,而这一关键性讨论的缺失,是该时期过度丰繁风格盛行以及修辞最终“信用破产”的根源之一。在《爱的徒劳》与《十四行诗集》中,莎士比亚通过对彼时修辞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自己的有效修辞实践,展示了剧作家对修辞起效原理的理解与分析。
陈星
关键词:修辞术
文学作品“历史解读”的机遇与陷阱:以莎士比亚《辛伯林》的研究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在英国文艺复兴文学研究领域,结合史实进行文本解读已是基本模式,但近年来此研究范式被认为抹杀了文本的文学特征,因而不断受到质疑。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历史解读"原则本身无可指摘,文学的"文学属性"与"历史属性"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应该纠正的是在错误的"历史解读"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具体文学研究实践。本文以莎剧《辛伯林》的解读为例指出,在平衡文学的两种属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文本解读,可以表明剧本对创作时期历史事件的映射帮助构建了对莎士比亚戏剧主题的体验,体现了文学创作中历史关照和文学考量的有机统一。
陈星
关键词:历史解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