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鑫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篇大兴安岭北部
  • 1篇泥炭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异常
  • 1篇孢粉
  • 1篇小冰期
  • 1篇古气候
  • 1篇北部
  • 1篇冰期
  • 1篇沉积物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李宜垠
  • 3篇徐鑫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沉积物中的不同炭屑统计方法探讨大兴安岭火历史
沉积物中的炭屑记录能反映火事件的发生规律,基于微炭屑(0-125μm)202刻点计数法、微炭屑颗粒计数法及大炭屑(125-500μm)分粒级法进行炭屑统计,然后利用CharAnalysis定量分析方法重建了大兴安岭180...
徐鑫李宜垠
基于3种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定量重建大兴安岭火历史的结果对比被引量:13
2015年
如何根据沉积物中的炭屑记录准确重建火历史是当前古火研究的热点.在古火研究中,大于125μm的大炭屑和小于125μm的微炭屑是最常用的炭屑数据.本文根据大兴安岭以北的漠河县图强泥炭剖面(TQ)的微炭屑面积浓度(AC)、微炭屑颗粒浓度(MiN)和大炭屑颗粒浓度(MaN)这3种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并利用目前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CharAnalysis模型定量重建了该地区的火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沉积剖面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所重建的火历史总体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在距今1690年以来着火次数为12~14次;火事件间隔期变化均较为平缓,单次火事件的平均间隔期为81~124年;火事件发生频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平均频率为3.5~4.1次/500年.但3种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重建火事件的次数、频率和间隔期之间仍有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炭屑破碎程度不同所致.
徐鑫李宜垠
大兴安岭北部满归泥炭孢粉重建的过去2100年古气候被引量:8
2019年
大兴安岭地处季风气候的尾闾区,是一个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但由于该地区古气候代用指标(树轮、孢粉、石笋等)获取比较困难,历史文献也缺乏,使得古气候研究受到了限制.本研究通过大兴安岭北部的漠河县满归镇附近一个厚88 cm的泥炭剖面的孢粉记录,根据831个表土样品的花粉数据和附近90个气象台站30年的地面观测数据,运用现代类比法( Modern Analogue Technique,简称MAT)重建了该地区过去2100年的年均温(Tann)、年降水量(Pann)、 1月均温(Tjan)和7月均温(Tjuly),结果表明Tann和Tjan的波动达到2. 4℃, Tjuly的波动为1. 7℃, Pann波动为28. 2 mm.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150 BC^850 A.D.)温度和降水量相对较低,年均温比现代30年均值低约0. 5℃;阶段Ⅱ(850~1300 A.D.)以温度升高-降低的波动为特征,升温在1070~1170 A. D.期间最明显,年均温比现代 30 年平均值高 0. 2℃,这一时期相当于欧洲中世纪气候异常期( the Medieval Climate Anomaly,简称MCA);阶段Ⅲ(1300~2000 A.D.)早期(1300~1900 A.D.)以气温较低为特征,这一时期相当于小冰期(the Little Ice Age,简称LIA),年均温比现代30年平均值低0. 8℃,晚期(1900~2000 A.D.)呈现升温的趋势.
李宜垠李博闻徐鑫
关键词:孢粉小冰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