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安梧

作品数:42 被引量:133H指数:8
供职机构:台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3篇儒学
  • 11篇哲学
  • 9篇道德
  • 9篇新儒学
  • 9篇文化
  • 4篇心性
  • 4篇主义
  • 4篇公民
  • 3篇中国哲学
  • 3篇儒家
  • 3篇释学
  • 3篇自由意志
  • 3篇宗教
  • 3篇文化传统
  • 3篇文明
  • 3篇论语
  • 3篇互动
  • 3篇《论语》
  • 3篇本质主义
  • 2篇道德经

机构

  • 25篇国立台湾师范...
  • 5篇清华大学
  • 4篇玄奘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台湾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台湾清华大学

作者

  • 41篇林安梧
  • 2篇郭齐勇
  • 2篇邓晓芒
  • 2篇欧阳康
  • 1篇梁林军
  • 1篇陈占彪

传媒

  • 2篇世界宗教文化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学术月刊
  • 2篇船山学刊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孔子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德育
  • 1篇绿叶
  • 1篇孝感学院学报
  • 1篇中南工业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儒学”、“后新儒学”、“现代”与“后现代”——最近十余年来的省察与思考之一斑被引量:5
2007年
本文将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现代"与"后现代",对近十年来的思考发展做一省察。首先,针对的是一九九四以前的一些思想生命史的回顾,而归结于《麦迪逊手记——后新儒学的怀想》。之后,对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的对比区分,提出梗概。再者,随着世代的变迁,后现代的存在处境与现代及前现代并不相同,连带地,后新儒学有着新的转折、回返、承继、批判与发展。相对而言,这是由"以心控身"转而"身心一如","内圣外王"转而"外王内圣"的发展。凡此种种,又紧密关联到"存有的连续观"与"存有的断裂观"的对比。在这样的张力中,有一可能的新视点,对于存有论、知识论、实践哲学诸层面展开新的论述,进而有助于人类文明多元互动与交谈之可能。
林安梧
关键词:新儒学
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道、意、象、构、言被引量:11
2003年
阐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指出"说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解释之所涉有两个不同之次序,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实际行动的进程"。进行解释时,理论逻辑之次序与时间历程之次序,是一体的两面,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即所谓"解释学的循环"。学问之道需先穿透语言文字的遮蔽,上通于道;再由道而开显,"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学问不能停留在"语句、结构"层次,要"得意忘言、以意逆志、志通于道",我们可以说这是"造乎其道"的诠释学。
林安梧
关键词:解释学语言
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
阅读《论语》的一个例子:公义与私义之分际A、文义讲述:《论语·子路》有一章非常特殊,一般来说这样的一章,通常谈《论语》的人尽量可以避开就避开,不过我想,既是《论语》里头的章节,而且流传了一两千年,一定有它重要的地方,所以...
林安梧
文献传递
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一、二、三、万物”问题之探讨被引量:12
2009年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而论述如何由"不可说"而"可说",进而由此"可说"而"说",再进一步由此"说"而"说出对象",进而由此而"说出对象"而"执之成物"来;此正可以"隐、显、分、定、执"五阶段说之。将对应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参之,两者所涉为同源互补。此与"存有三态论"之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进而为"存有的执定",可见道家旨在成就一套"存有的回归之道",而这样的回归之道即隐含着一"存有的治疗学"之可能。
林安梧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哲学反思被引量:8
2006年
该文旨在经由宏观的对比,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做一哲学反思,并由此阐述由“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原始儒家、新儒家与当代新儒家皆有其恒定不变的道德实践要求,他们都是儒家。台湾虽为移民之地,但这三四百年来由于先圣先哲的努力,勤耕勤垦,台湾已然是一文化再育的母土,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灵根再植,当代新儒学也因此有进一步的创获。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新儒学伴随着其他的文化机制,对台湾现代化进程起着一定的调节性作用。进到新的世纪,文明对话的要求呼声渐起,当代新儒学在国际哲学脉络中有着进一步可能的瞻望。就在这个过程中,已悄然迈向了后新儒学,既隐含着转折、回返,也有着批判、继承与发展。
林安梧
关键词:新儒学
后新儒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能向度──以“生活世界”与“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思考被引量:3
2004年
19世纪后期以来,儒学的命运便受到了儒学研究者们的强烈而普遍的关注,并且先后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拯救儒学的主张。然而,即便是以新儒学研究为契机而兴起的、至今仍极有热度的当代儒学研究,对儒学开展方向问题似乎也没有切实的应答和解决,以至儒学的实际生存状况仍然被描述为“游魂”。为此,本刊约请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等知名学者撰写了一组关于儒学在当代应如何开展的文章,以飨读者,并希望引起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
林安梧
关键词:儒学人文精神道德伦理
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向度——以《论语》中“曾子”与“有子”为对比的展开被引量:2
2000年
本论文旨在经由《论语》中有子与曾子的对比 ,探索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不同向度 :“孝悌”、“忠信” ,并试图经由“理念型”(IdealType)的诠释方式 ,指出两者所隐含的差异。首先笔者指出前者以“血缘亲情”为核心 ,后者则以“社会正义”为背景。再者 ,笔者就“亲情”与“公义”的矛盾点 ,依其文本、如其义理的展开分析 ,指出儒家道德哲学的独特处与限制处。之后 ,笔者对儒家不注重责任伦理的论点提出一病理学式的诊断 ,并开出药方。最后 ,作者强调“道德”
林安梧
关键词:孝悌忠信血缘亲情社会正义道德儒家
马浮经学的本体诠释学探源
<正>一、问题的缘起就张灏在《新儒家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危机》一文所述,认为当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应以1958年初,共同署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四人为代表。我在《当代新
林安梧
文献传递
“多元一体”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从“外王”到“内圣”的儒学转向 兼论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思考
本文笔者回溯到内圣外王的原型思考来衡量,以《大学》所说“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作为起点,指出“身心一如”的基本向度,作出“内外通贯”“心物不二”的论断。有别于以前以“心性修养论”为核心的哲学思考,改之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
林安梧
关键词:文化哲学内圣外王儒学思想
后新儒学及“公民儒学”相关问题之探讨被引量:3
2008年
内圣之学应是在整个历史社会总体与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学问,因此,面对整个外王情境的变化,内圣之学必然应有所调整:而圣贤的教言也必须置于整个历史文化的总体情境下才能够有恰当的理解。面对心性之学与专制主义结合而造成的专制性、暴虐性及以理杀人等种种异化,我们必须将原来儒学的内圣工夫转化为一套客观的制度结构,只有在契约性的社会结构下。
林安梧
关键词:新儒学公民社会结构专制主义心性之学以理杀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