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媛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皮肤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癌
  • 3篇鳞状
  • 3篇鳞状细胞
  • 3篇鳞状细胞癌
  • 2篇皮肤鳞状细胞
  • 2篇皮肤鳞状细胞...
  • 1篇大疱
  • 1篇蛋白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颜面
  • 1篇颜面部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增殖
  • 1篇肉瘤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京城皮肤...

作者

  • 8篇王媛
  • 6篇张春雷
  • 3篇谢志强
  • 3篇李薇薇
  • 3篇吴雯婷
  • 2篇王艺萌
  • 2篇徐敏丽
  • 2篇李春婷
  • 1篇姜薇
  • 1篇宋清华
  • 1篇薛艳
  • 1篇张倩
  • 1篇张波
  • 1篇戴珊
  • 1篇路雪艳
  • 1篇李军
  • 1篇石雪迎
  • 1篇常晓丹
  • 1篇马春燕
  • 1篇陈海龙

传媒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光线性角化病、鲍温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析及GLUT3在其中的表达
2023年
目的 了解光线性角化病(AK)、鲍温病(BD)与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并检测GLUT3在正常皮肤(NS)、AK、BD和c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2016年5月—2020年12月行病理检查确诊的AK、BD和cS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按时间顺序选取AK组50例,BD组50例,cSCC组22例组织蜡块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LUT3在各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临床资料收集到的165例AK、84例BD与39例cSCC患者中,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74.5±10.9)岁、(64.1±19.5)岁和(72.9±15.0)岁。AK组男女比为1∶1.8,BD及cSCC组男女比相当。AK发病部位均为面颈部,BD患者多发于面颈及会阴部,cSCC患者多发于面颈部。cSCC组癌旁AK的Protruding病理分级示:PROⅢ级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组,AK的GLUT3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与AK Protruding病理分级严重程度正相关。GLUT3在NS、AK、BD、cSCC中阳性率依次为10.00%、16.00%、90.00%和95.45%,强阳性率依次为5.00%、6.00%、20.00%和63.64%,4组间GLUT3免疫组织化学评分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T3在AK、BD和cSCC组织中表达强度与角质形成细胞的恶性程度相一致。结论 GLUT3可能与cSCC的发生发展相关。GLUT3的高表达可能提示AK向cSCC进展的风险增加。
王媛王艺萌张倩李薇薇吴雯婷张春雷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鲍温病GLUT3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卡波西肉瘤1例并文献综述被引量:5
2020年
卡波西肉瘤是与人类疱疹病毒-8感染相关的血管增生性疾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可能是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患者发生卡波西肉瘤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的皮肤卡波西肉瘤,并进行文献综述。患者男性,64岁,诊断溃疡性结肠炎1年,因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接受激素治疗,4个多月后患者躯干、四肢出现多发暗紫色丘疹、结节,质地坚硬,下肢为著,经皮肤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卡波西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人类疱疹病毒-8染色阳性,经停用糖皮质激素、并行化疗后病情缓解。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以“卡波西肉瘤”和“炎症性肠病”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在PubMed上以(“ulcerative colitis”OR“Crohn’s disease”OR“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ND(Kaposi sarcoma)为检索词检索,共检索到38篇英文文献,另从相关文献中补充,共检索到25例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连同本例的26例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80.8%,21/26)。平均年龄(51.1±16.4)岁,溃疡性结肠炎20例,克罗恩病6例。22例患者报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使用过至少一种免疫功能调节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环孢菌素、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14例报告人疱疹病毒-8结果的患者中,13例阳性,1例阴性。病变单纯累及肠道者18例,单纯累及皮肤者3例,5例患者同时累及皮肤和肠道。25例报告了治疗方案,其中3例患者仅停用免疫调节剂,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放疗,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化疗,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总体而言预后良好。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往往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有关。鉴别卡波西肉瘤
李军牛占岳薛艳石雪迎张波王媛
关键词:卡波西肉瘤炎症性肠病免疫调节治疗
伴大疱的皮肌炎1例被引量:1
2016年
1病例摘要患者男,80岁。因全身红斑、大疱伴疼痛1个月,四肢肌肉无力伴疼痛5 d,于2014年10月10日由门诊收治入院。患者1个月前发现肺部及肝脏肿物,口服多种中药(具体不详)后额部出现红斑,皮疹逐渐加重,并由上至下蔓延至胸部、腹部及双下肢,伴疼痛。2周前在皮肤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及大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渗出,部分结痂,疼痛渐加重,同时出现发热,T最高达38.4℃,无头痛、关节痛及其他不适。
金秋子路雪艳王媛李春婷姜薇徐敏丽谢志强张春雷
关键词:皮肌炎大疱
葡萄糖转运蛋白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A431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其对cSCC细胞系A431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病理确诊为cS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22份,皮肤科手术中废弃的正常皮肤组织20份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GLUT3的表达。将A431细胞分为GLUT3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携带SLC2A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和慢病毒空载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LUT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动态细胞成像分析系统Incucyte S3实时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分别用葡萄糖及乳酸试剂盒检测并比较各组细胞48 h葡萄糖消耗量及乳酸产生量。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SCC组织中GLUT3的表达[免疫组化评分:(9.39±2.56)分]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2.30±2.60)分],t=8.91,P<0.05。与A431细胞阴性对照组相比,GLUT3过表达组GLUT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MTS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在24和96 h时,GLUT3过表达组A431细胞增殖活力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2.49、3.54,P值分别为0.048、0.012;细胞迁移实验在6、12、18、24 h及侵袭实验12、18、24 h时,GLUT3过表达组划痕区域细胞融合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均P<0.05)。48 h时,GLUT3过表达组A431细胞的葡萄糖相对消耗量及乳酸相对产生量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2.98、2.20,P值分别为0.011、0.038)。结论GLUT3在cSCC组织中高表达,并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为cSCC细胞提供能量以增强其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参与cSCC的发生发展。
王媛王艺萌吴雯婷李婷婷王冠钰张春雷
关键词:鳞状细胞细胞增殖葡萄糖转运蛋白3A431细胞
龙珠软膏治疗颜面部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观察龙珠软膏治疗颜面部皮炎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59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外用龙珠软膏,1次/d,对照组外用海普林软膏,1次/d,两组均同时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1周。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分别对红斑、丘疹、鳞屑或结痂、面积、瘙痒的积分进行评价,记录VISIA皮肤分析仪的数值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用药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8.81%和38.46%,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SIA皮肤分析仪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红色区及纹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仅红色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特殊不适。结论龙珠软膏治疗颜面部皮炎湿疹效果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
王媛常晓丹李春婷戴珊宋清华
关键词:皮炎湿疹龙珠软膏临床疗效
基底鳞状细胞癌一例的皮肤镜表现及文献综述
2023年
患者女,65岁,因右鼻部肿物2年余,反复破溃出血就诊。患者2年前发现右鼻部出现红斑,常破溃出血,后皮损逐渐增大、隆起,遂就诊。既往史:右肾盂癌、膀胱癌术后5年。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及恶性肿瘤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查体:右侧鼻旁直径1 cm左右暗红色结节,部分伴有黑色色素,中央角化增生,边缘略光滑隆起,边界较清(图1)。
王媛李薇薇吴雯婷陈海龙张春雷
关键词:肾盂癌皮肤镜膀胱癌术后浅表淋巴结基底鳞状细胞癌体格检查
臂桡侧瘙痒症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报道1例臂桡侧瘙痒症,并回顾文献,学习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变化及治疗,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臂桡侧瘙痒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并复习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老年男性患者,近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前臂瘙痒,夜间较重,不能忍受。皮肤科情况:双前臂外侧散在暗红色粟粒大小坚实丘疹,大片褐色色素沉着。患者既往颈椎病多年,颈椎X光片示颈椎退变,C5-C6椎间隙狭窄。颈部核磁共振成像(MRI)示C3-C7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以C5-C6为著。诊断:臂桡侧瘙痒症。治疗:0.1%他克莫司软膏(商品名:普特彼软膏)2次/d外用。2周后瘙痒明显减轻,1个月后皮疹消失,无瘙痒感,停药,3个月随访暂无复发。结论臂桡侧瘙痒症发病可能与颈椎退变相关,治疗可选择外用他克莫司软膏。
王媛鞠延娇张春雷赵衍斌谢志强
关键词:颈椎病他克莫司
多发性骨髓瘤伴坏疽性脓皮病一例被引量:4
2020年
患者,女,71岁。双下肢反复溃疡伴疼痛20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坏疽性脓皮病。免疫球蛋白固定电泳示IgGκ链免疫电泳单克隆区带。骨髓穿刺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见异常浆细胞,幼稚浆细胞占29.5%。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伴坏疽性脓皮病。
王晓宇李薇薇王媛鞠延娇徐敏丽马春燕谢志强张春雷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多发性骨髓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