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琦

作品数:39 被引量:309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透皮
  • 7篇透皮吸收
  • 6篇嘧啶
  • 6篇纳米粒
  • 6篇促渗
  • 6篇促渗剂
  • 5篇丁香
  • 5篇米粒
  • 4篇丁香油
  • 4篇体外
  • 4篇微乳
  • 4篇给药
  • 4篇氟脲嘧啶
  • 4篇5-氟脲嘧啶
  • 3篇代谢
  • 3篇多药
  • 3篇多药耐药
  • 3篇多药耐药性
  • 3篇雪莲
  • 3篇制剂

机构

  • 2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篇上海中医药大...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大理大学
  • 3篇新疆中药民族...
  • 1篇安徽中医药高...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上海市中药研...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沈阳三生制药...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上海迪赛诺医...
  • 1篇上海来益生物...
  • 1篇上海微丸医药...
  • 1篇上海奥科达生...

作者

  • 39篇沈琦
  • 7篇徐莲英
  • 6篇胡晋红
  • 4篇王睿锐
  • 4篇朱全刚
  • 3篇贾晓光
  • 3篇孙华君
  • 2篇李绍顺
  • 2篇李盈
  • 2篇张学川
  • 2篇孙霞
  • 2篇贾伟
  • 2篇邱明丰
  • 1篇张彤
  • 1篇李凤前
  • 1篇何慧娟
  • 1篇徐月红
  • 1篇王建新
  • 1篇俞洪珍
  • 1篇陈家念

传媒

  • 4篇中成药
  • 3篇中国医院药学...
  • 3篇中国医药工业...
  • 2篇药学学报
  • 2篇西北药学杂志
  • 2篇中国药师
  • 2篇中药材
  • 2篇药学服务与研...
  • 1篇解放军药学学...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基层中药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新疆中医药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药房
  • 1篇现代中药研究...
  • 1篇Chines...
  • 1篇国际病理科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3
  • 5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立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建立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为其仿制制剂的开发提供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方法:采用物理特性、质量属性和体外溶出曲线评价方法,对仿制药和原研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仿制药和原研药质量属性一致。物理属性和体外溶出曲线区分力强,可用于"肢解"和"剖析"产品。结论:在进行一致性评价研究时,需要结合品种自身的特点,从物理特性、质量属性和体外溶出曲线等方面与原研药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对比研究,从而首先保证体外药学一致,进一步保障体内生物等效和临床安全有效。
顾玉兰沈琦
关键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物理特性溶出曲线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该文选择温里药丁香、肉桂、高良姜、小茴香和花椒等为研究对象,以5-氟脲嘧啶、苯甲酸为模型药物,采用体外透皮实验方法,用裸鼠皮肤,以Valin-Chien双室扩散池为实验装置,测定模型药物的透过量,并计算其渗透系数及增渗倍...
沈琦
关键词:丁香肉桂高良姜小茴香花椒促渗剂
水杨酸甲酯的皮肤渗透和代谢特性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研究水杨酸甲酯 (MS)在小猪皮肤中同时渗透和代谢特性及在皮肤匀浆中的代谢作用。方法 :用Valin Chien双室扩散池和HPLC法测定接受液中水杨酸甲酯和代谢物水杨酸 (SA)的浓度 ;用猪皮肤于磷酸缓冲液中匀浆 ,将匀浆液于3 7℃保温 ,定时取样 ,用HPLC测定水杨酸甲酯及代谢物的浓度。结果 :不同浓度的水杨酸甲酯在皮肤渗透时均有一定程度的代谢 ,速率 (flux)随着供给池浓度增加而增加 ,在高浓度时达到一平台 ;水杨酸甲酯的浓度在加入皮肤匀浆后逐渐降低 ,说明是由皮肤中酶水解所致。结论 :水杨酸甲酯在皮肤渗透及皮肤匀浆中 ,具有一定的代谢。
沈琦胡晋红赵素娟朱全刚孙华君
关键词:水杨酸甲酯皮肤渗透皮肤代谢透皮给药
多西他赛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制备一种稳定的多西他赛注射液,并对其进行相应质量控制和稳定性考察。方法通过对多西他赛注射液的处方工艺的系统研究,制备一种稳定的多西他赛注射液,参照注射用多西他赛的国家试行标准和安万特的多西他赛注射液(泰索帝)的内控标准,制定相应标准并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和稳定性考察。结果以酒石酸为pH调节剂,当溶液的pH为3.5左右时,注射液稳定性最好。通过12个月的稳定性考察,注射液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制备工艺比较简单,制成的多西他赛注射液稳定性好,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朱雷沈琦
关键词:多西他赛注射液
共载多西他赛和IR820的化疗/光热/光动纳米粒的抗肿瘤增殖及转移作用考察
2020年
本课题采用改进的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乙烯亚胺(PEI)纳米粒,并通过亲疏水作用力和电性吸附原理分别将多西他赛(1)和光敏剂IR820共同装载于PLGA内核和PEI阳离子亲水外壳中。为使纳米粒具有长循环功能,选用负电性肝素(heparin,H)修饰在纳米粒表面使电荷翻转,得到共载药纳米粒(1@IR820/H NPs),从而实现将化疗/光热/光动3种肿瘤治疗相结合,达到理想的抗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治疗效果。制备并表征了所得纳米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考察了其在体外经近红外光(808 nm)照射处理后对乳腺癌细胞4T1增殖和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所得的1@IR820/H NPs的粒径为(192.7±4.1)nm,ζ电位为(-22.6±1.9)mV。细胞摄取试验表明,与1@IR820/H NPs共孵育的4T1细胞经近红外光照射处理后,明显增强了摄取能力。体外活性氧试验表明,细胞摄取的增强可提高光动治疗效果。另外,共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明显高于游离药物。抗肿瘤转移试验表明IR820及共载药纳米粒可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并且Western Blot技术表征显示抗转移作用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减少有关。
顾怡雯左甜甜张君沈琦
关键词:多西他赛光热治疗抗转移纳米粒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1998年
沈琦徐莲英
关键词:透皮吸收促进剂化学合成中药
中药丁香促进5-氟脲嘧啶透皮吸收的作用研究被引量:74
1999年
研究了香挥发油、丁香油酚、丁香醇提物对 5-氟脲嘧啶( 5-Fu)的经皮透过作用,发现均可使5-Fu的透过量增加,前两者的作用较氮酮略强。结果提示,中药丁香有望作为促透剂在某些药物的透皮给药制剂中得到应用。
沈琦蔡贞贞徐莲英
关键词:丁香油氟脲嘧啶透皮吸收
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多药耐药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肿瘤细胞均会产生多药耐药现象,但其耐药机制,目前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对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进行了综述,包括3种载药系统:非修饰的、配体修饰的和多功能纳米粒给药系统,并对纳米粒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机制进行探讨。纳米粒通过拮抗和抵消肿瘤细胞主动外排药物的作用,提高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小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这种新型的给药系统,结合了纳米技术及主动和被动靶向给药策略,在癌症治疗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陈家念沈琦李绍顺
关键词:给药系统纳米粒逆转多药耐药
小茴香对5-氟脲嘧啶的促渗作用研究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研究小茴香提取物及主要成分茴香醛、茴香脑等对 5 氟脲嘧啶 (5 Fu)的促渗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透皮实验方法 ,用Valia Chien水平扩散池为实验装置 ,测定模型药物 5 氟脲嘧啶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系数、增渗倍数 ,确定其促渗效果的强弱。结果 :完成了小茴香所含成分小茴香油、茴香脑、茴香醛等对 5 氟脲嘧啶的促渗实验 ,上述药物对 5 氟脲嘧啶均有一定的促渗作用 ,增渗倍数分别为 7.14、4.17、9.5 4。结论 :小茴香油、茴香脑、茴香醛等对 5
沈琦徐莲英
关键词:茴香脑茴香醛促渗剂5-氟脲嘧啶促渗作用
红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药动学研究
2022年
目的:制备红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以提高红霉素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去溶剂化高压均质法制备红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多分散系数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进行最佳处方工艺的筛选,并对最佳处方工艺进行表征。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红霉素混悬液与红霉素白蛋白纳米粒,比较药动学参数。结果:当药物与白蛋白比例为1∶3、有机相体积为4 ml、高压均质10次、有机相加入方式为注射器注入、搅拌时间为5 h、搅拌速度为700 r·min^(-1)时,所制备的白蛋白纳米粒性质最优,最佳工艺下包封率为(65.61±1.02)%,载药量为(36.49±1.33)%,平均粒径为(280.71±5.82)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0±0.04,电位为-(11.91±2.29)mV。与原料药相比,白蛋白纳米粒的最大血药浓度(C_(max))提高了5.8倍,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12))提高了5.15倍(P<0.01)。结论:以去溶剂化高压均质法制备的红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制备方法简单,制剂稳定性良好,能显著提高红霉素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周佳能赵欣张君沈琦
关键词:红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生物利用度高效液相色谱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