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奎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学
  • 2篇知识分子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2篇自传
  • 2篇忏悔
  • 2篇忏悔意识
  • 2篇文学圈
  • 1篇订正
  • 1篇新生活运动
  • 1篇心灵
  • 1篇心灵史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立场
  • 1篇政治想象
  • 1篇中国知识分子
  • 1篇社会革命
  • 1篇社会组织
  • 1篇士绅
  • 1篇事变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 1篇郭沫若纪念馆

作者

  • 9篇刘奎
  • 1篇李淑英
  • 1篇李斌

传媒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郭沫若学刊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江汉学术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郭沫若的翻译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1924—1926)被引量:8
2012年
郭沫若因译介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而转向革命,这几乎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对郭沫若在翻译和后续的论争中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则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本文认为郭沫若在1924年所翻译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与《新时代》应结合起来考察,河上肇对马克思的阐释为郭沫若提供了理论视野,但郭沫若对河上肇的接受却有一定的限度;屠格涅夫的小说为郭沫若提供了成长的镜像,他借此提前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认同;而郭沫若所介入的社会问题论争,则让他的理论构想逐渐清晰: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即借助于日本的媒介最终选择了俄国的列宁主义。
刘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历史、媒介与文学叙述:新生活运动的两副面孔被引量:1
2013年
以新生活运动自身的两面性,及其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形象出发,可考察历史事件在不同媒介中的不同叙述。具体则通过对罗明佑的电影《国风》与沈从文的小说《长河》进行细读,来探讨媒介、叙事立场等因素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罗明佑与沈从文叙述之间的差异,除媒介的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二人所处历史位置及对历史进程的理解之间的差别。罗明佑是电影这一现代都市娱乐业的介入者和推动者,他既有对现代都市景观的迷恋,同时又有对政治政策的妥协,叙事因此出现了内在的裂痕;与罗明佑从反对都市文明的立场理解新生活运动相反,沈从文将新生活运动本身理解为一次现代化运动,他从乡土文明的角度对新生活运动进行质疑和讽刺,却又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现代生活的憧憬,这种矛盾性与其对民族重建方式的思考有关。而新生活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及叙事中的矛盾,也为反思现代文学研究中传统—现代的二元思维模式提供了一个有效媒介。
刘奎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长河》传播媒介叙事立场
巨流河: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被引量:2
2011年
《巨流河》展现的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的时间上限是“二十世纪来临的前一年,我的父母出生在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相距二十里的乡村。”下限是“二〇〇一年初秋,九一八事变七十周年,哥哥带着我和两个妹妹,宁媛、星媛由太平洋两端回到沈阳,参加东北中山中学‘齐世英纪念图书馆’揭幕典礼,纪念他那一代漂泊的灵魂。”时间贯穿的是整个20世纪,空间则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
刘奎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九一八事变辽河流域图书馆
朱自清的述学文体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从述学文体的角度探讨朱自清的学术论文写作,主要思考的问题是朱自清如何用白话文写作学术论文,他的写作实践对五四之后白话文地位的提高有什么意义;同时,朱自清作为一个新文人,他的学术成就却主要在古典诗文评领域,本文从学术文体的社会制度属性出发,进一步关注朱自清论学的知识谱系和述学心态。
刘奎
关键词:述学文体白话文
士绅的文学形象与政治想象——对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延伸阅读
士绅在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一直拥有正面的形象。但在20世纪,士绅形象却逐渐蜕变为"土豪劣绅"。文学叙述是士绅形象生成的重要媒介,同时,文学形式本身往往又是社会、历史与政治问题的症候性表达。本文以左翼作家茅盾...
刘奎
关键词:士绅左翼知识分子历史形象《霜叶红似二月花》
文献传递
“忏悔”意识与郭沫若的身份认同
郭沫若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医生"到"文人",再到"政治家"的转变,在不同的转折点,为寻求新身份的合法性,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另一方面也对自传叙述作相应的调整。在"弃医从文"的转变中,他在与田汉、宗白华二人的通...
刘奎
关键词:忏悔意识身份认同
文献传递
“忏悔”意识与郭沫若的身份认同被引量:1
2012年
郭沫若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医生"到"文人",再到"政治家"的转变,在不同的转折点,为寻求新身份的合法性,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另一方面也对自传叙述作相应的调整。在"弃医从文"的转变中,他在与田汉、宗白华二人的通信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一种忏悔意识,而这种忏悔并不完全是宗教意义上寻求"宽恕"的行为,也是郭沫若获得新的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论文所探讨问题的是郭沫若如何通过忏悔的心理机制和言语行为,获得新文学圈的认同,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在他身份的第二次转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否定稍作思考。
刘奎
关键词:自传忏悔意识身份认同
鲁迅:作为精神资源——王晓明的鲁迅研究及其他
2012年
在较大的历史或文化转折点,新的历史问题的提出、方法的改变或是历史进程中个体与鲁迅新的相遇和对话,都会带来鲁迅研究的突破。而文革的结束及其后的思想解放,其提供的历史契机几乎开启了所有的可能性。进入八十年代,由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等文章开启了政治与思想的二分,
刘奎
关键词:鲁迅研究精神资源历史问题反封建思想历史进程历史契机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题注订正
2013年
在郭沫若纪念馆课题"《郭沫若全集》原刊文搜集整理项目"的基础上,项目组对于《郭沫若全集》题注做了校勘考察。本文共纠正文学编79篇作品的题注,由于文献浩瀚,搜集不易,还有缺漏不正之处,有待来日进一步修正。
李淑英刘奎李斌
关键词:题注订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