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梅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水利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深层水泥搅拌桩在新沭河太平庄涵洞工程中的应用
- 2008年
- 1工程概况 太平庄涵洞位于新沭河右堤34.2K处,2000年3月25日开工建设.并于当年6月30日建成投运。其结构为单孔钢筋混凝土箱涵。按Ⅰ级水工建筑物设计,地震基本烈度按70设防,孔径尺寸2m×2m,洞身长60m,分5节,洞身之间采用紫铜片止水,洞底板顶面高程-0.5m,闸门采用50kN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启闭。
- 陶春梅张海红
- 关键词:涵洞工程深层水泥搅拌桩新沭河螺杆式启闭机钢筋混凝土箱涵水工建筑物设计
- 潼湖平塘沉积物-水界面磷垂向分布及释放通量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研究了潼湖平塘10个样点沉积物磷污染空间分布,利用Peeper技术获取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磷(SRP)垂向分布,并计算磷释放通量。结果发现:(1)潼湖平塘沉积物中总磷污染较严重(1.20~4.98 mg/g),西南部较高、东部较低。(2)沉积物孔隙水中SRP浓度均高于上覆水,表明沉积物是上覆水磷的潜在“源”。在垂向分布上,多数样点中磷在沉积物-水界面下0~3 cm快速增加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3)沉积物-水界面磷释放通量为1.33~10.96 mg/(d·m^(2)),由于水体扰动剧烈,位于出湖区域的样点(西部)磷释放通量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对比国内其他湖库发现,潼湖平塘沉积物磷释放通量较高,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是上覆水磷的重要来源。
- 郝文彬黄佳舒陶春梅郭有顺林晓敏马潇然姚羽
- 关键词:磷沉积物-水界面释放通量
- 挖泥船疏浚横移过程线性二次型产量最优控制被引量:8
- 2016年
- 在疏浚作业过程中,挖泥船主要的作业参数是由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试挖情况以及挖泥船实际作业效果灵活确定的,而疏浚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理论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手动作业的实际产量要远远低于预计产量,且效率低下、作业成本偏高、作业质量较差。为了克服该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疏浚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策略,并设计了最优控制跟踪器应用于绞吸挖泥船横移过程的控制中,该跟踪器是智能控制替代人工操作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章对应用二次型最优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了MATLAB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了二次型最优控制策略后,系统稳定、响应快、滞后小,对期望输出的跟踪性好,可以应用于挖泥船疏浚作业过程中。
- 朱文亮倪福生魏长赟陶春梅
- 关键词:挖泥船二次型最优控制
- 基于能量平衡的厚层软弱顶板巷道支护技术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巷道围岩变形失稳过程实质上是能量积聚与耗散的过程,归根到底是能量驱动下的一种状态失稳现象。为解决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的控制难题,以黄岩汇煤矿15107轨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离散元程序UDEC5.0研究不同顶板软弱岩层厚度下巷道围岩能量演化规律,并提出基于能量平衡的巷道支护技术原理,认为实现厚层软弱顶板巷道的安全控制应从3个方面入手:1)优化巷道布置,避免布置在应力集中区,从源头上减小围岩积聚的应变能;2)提高支护结构适应围岩变形的能力,避免支护受力过大而失效;3)在巷道围岩中设置弱结构,耗散一部分能量,减小作用在支护上的载荷。应用基于能量平衡的巷道支护技术原理进行巷道支护方案设计,现场监测表明巷道的剧烈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为类似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了借鉴。
- 马振乾陶春梅陶春梅左宇军吴桂义
- 关键词:采矿工程
- 石梁河水库生态修复效果自适应评价算法研究
- 2022年
- 生态修复评价能够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可为生态环境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为解决当前生态修复评价方法计算过程复杂、评价效率低等问题,以3种水质化学元素和修正的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为评价阈值,开发了一种生态修复效果自适应评价算法,对生态修复后的石梁河水库进行自动评价分析(2016—2019)。结果表明文章采用的评价算法,计算效率高,评价结果精确,值得应用推广。
- 陶春梅王建成温江淯崔浩林
- 关键词:石梁河水库生态修复自适应
- 动静组合加载下煤体损伤及力学特性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为了揭示动力扰动下煤体的冲击失稳机理,对动静组合加载下煤体损伤机制及力学响应特征进行定性研究。首先进行冲击矿井煤体力学性质测定试验,继而运用RFPA2D-DynamicStatic软件模拟分析了静力水平和动力扰动波形对煤体裂隙发育、损伤单元分布及声发射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动力扰动对煤体力学性能和能量演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动静组合加载下,煤体抗压强度与损伤度呈线性负相关性,弹性能储能极限与损伤度呈负指数关系。(2)在动力扰动作用下,煤体内部损伤不断加剧,煤体弹性能储能极限以[]13.71ln 36.33eU (28)-D (10)的趋势不断降低,冲击破坏损耗能不断减少,原本积聚在煤体内的弹性能会瞬间释放,导致煤体冲击破坏。(3)提出了增加煤柱的抗扰动能力和减少煤体中积聚的弹性能2种防治震动型冲击地压措施。
- 杨英明陶春梅郭奕宏张科学
- 关键词:动静组合加载煤体力学特性冲击地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