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莉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九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动脉狭窄
  • 3篇卒中
  • 3篇护理
  • 2篇通心络
  • 2篇缺血
  • 2篇卒中患者
  • 2篇相关危险因素
  • 2篇脑卒中
  • 2篇颈动脉
  • 1篇蛋白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律失常患者
  • 1篇心衰
  • 1篇行为护理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机构

  • 7篇唐山市第九医...
  • 2篇唐山工人医院

作者

  • 7篇李莉
  • 3篇王连辉
  • 2篇马洪颖
  • 2篇傅昱

传媒

  • 3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护理延续服务对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1年
对于护理延续服务这一措施在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进行实施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病患都是我院收治的,时间是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患疾病为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总共80例,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个小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40例归为一组,并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将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延续服务的40例归为一组,将其命名为观察组,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比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的遵医行为评分(健康饮食、疾病知识、服药依从性及合理锻炼评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就两组出院时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数据之间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会对后续的研究造成影响,P>0.05;而出院后3个月,就上述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比较,前者更高,后者更低,P<0.05。对于症状缓解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数据比较,也发现观察组更短,对照组更长,P<0.05。观察组的健康饮食、疾病知识、服药依从性及合理锻炼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0%明显较对照组80.00%高,P<0.05。结论:护理延续服务可提高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
李莉
关键词:自我护理能力遵医行为
通心络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16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以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和颈动脉狭窄率;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hs-CR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和颈动脉狭窄率均显著减小,但试验组减少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hs-CRP水平更低(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延缓颈动脉狭窄,值得推广应用。
米国青薛满忠傅昱马洪颖李莉王连辉
关键词:通心络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74例采用通心络胶囊、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1 a,比较2组血脂、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管狭窄情况、血小板聚集情况、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管狭窄率、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 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增加(P 均<0.05)。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血管狭窄率、血小板聚集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和预后,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薛满忠米国青王连辉李莉孙连超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
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对老年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1年
就老年脑卒中患者中采用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是否具有较为显著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患者共为90例,在我院的诊治时间是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患疾病均为脑卒中,随机法分组,将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45例患者归纳成对照组,同时将在此基础上接受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的45例患者归纳成观察组,以干预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ADL评分以及满意度作为护理效果的最终评价指标。结果: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在干预之前,在统计学上差异是没有意义的,P>0.05;干预之后,选择对照组作为比较对象,观察组上述指标较之明显更高,在统计学上,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的ADL评分在干预之前,在统计学上差异是没有意义的,P>0.05;干预之后,选择对照组作为比较对象,观察组上述指标较之明显更高,在统计学上,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同样将对照组(80.00%)作为对比对象,就护理满意度而言,观察组的95.56%较之明显更高,在统计学上,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可提高老年卒中患者的护理疗效。
李莉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ADL评分护理满意度
行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探讨
2021年
在脑卒中患者中实施行为护理后对于其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否具有显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病患均为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们医院进行治疗,总共是90例,所患疾病均为脑卒中,分组方法选取随机方法,将实施常规护理的45例归为一组,并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将实施行为护理的45例患者归为一组,并将其命名为观察组。结果:就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两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发生率和满意度分别为2.22%、97.78%,对照组则为15.56%、80.00%,前者更优,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能够说明该指标具有临床价值,P<0.05。就护理质量进行比较,以对照组为参照,观察组明显更高,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能够说明该指标具有临床价值,P<0.05。而关于下肢运动能力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前者更高,后者更低(P<0.05)。结论:将行为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进行实施,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明显减少,临床可进行推广应用。
李莉
关键词:行为护理脑卒中下肢静脉血栓
颅内动脉狭窄与前后循环及相关危险因素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狭窄与前后循环分布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经超声和影像学检查存在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卒中198例,排除前循环合并后循环动脉狭窄42例,分为前循环动脉狭窄组(前循环组)124例和后循环动脉狭窄组(后循环组)32例,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前循环组动脉狭窄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后循环组(P<0.01);后循环组年龄显著大于前循环组(P<0.05);两组男女比例差异显著(P<0.05);前循环组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高于后循环组(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进入以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P<0.05);年龄和糖尿病进入以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中以前循环动脉狭窄较常见,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薛满忠米国青王连辉李莉孙连超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进展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TIA)进展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入院并随访5年的颈动脉狭窄TIA病人12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具体情况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继发脑梗死;对照组为无继发脑梗死。入院后,由经过训练的专人统计收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24h内常规抽血,检验生化指标。随访5年,统计发病情况、发病次数、时间及进展为脑梗死的时间及生化指标、格拉斯哥评分(GCS)、神经功能损害情况、日常生活量表等(ADL)情况并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指数、ABCD2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比较方面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生化指标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度狭窄比例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重度狭窄病人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入院时GCS评分、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比率及出院时ADL量表得出的Ⅱ级预后比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脑损伤程度重,预后差。结论颈动脉狭窄性TIA病人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指数超过400、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同时颈动脉狭窄性TIA继发脑梗死,脑损伤重。
米国青薛满忠马洪颖傅昱李莉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