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艳秋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通辽市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性
  • 1篇预后
  • 1篇预警
  • 1篇预警作用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性
  • 1篇治疗临床分析
  • 1篇治疗性
  • 1篇溶血
  • 1篇溶血磷脂
  • 1篇溶血磷脂酸
  • 1篇栓塞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脑血管
  • 1篇缺血性脑血管...
  • 1篇蛛网膜

机构

  • 3篇通辽市医院

作者

  • 3篇杜艳秋
  • 1篇萨仁
  • 1篇乔大伟
  • 1篇杨卫东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36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方法 分析了36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8例采用弹簧圈固位技术,即2例行球囊再塑形技术(Remodeling Technique,RT),3例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3例选择双微导管技术;1例应用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栓塞治疗;27例行单纯GDC栓塞治疗.结果 36例GDC栓塞患者中,100%栓塞27例,90%~95%栓塞7例,不到90%栓塞2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脑血栓形成1例,动脉瘤破裂1例.36例病人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结果 ,良好33例,中残2例,重残1例,无植物生存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由于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尤其是GDC的广泛应用,多数颅内动脉瘤可以进行有效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杜艳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性
溶血磷脂酸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预警作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设计: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Ⅰ组;②急性脑梗死(ACI)者Ⅱ组;③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前期表现者Ⅲ组;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相关危险因素而无前期表现者Ⅳ组。分别检测LPA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Ⅰ组20例,LPA异常9例;Ⅱ组167例,LPA正常组临床好转率(87.8%)高于LPA异常组(77.2%),LPA正常组临床加重率(4.55%)低于LPA异常组(11.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294例,LPA异常189例,经药物干预后发生脑卒中1例,对照组LPA异常164例,未经干预,发生脑卒中29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Ⅳ组121例,LPA异常79例,经干预后未发生脑卒中。结论TIA病情的加重与LPA升高有关。ACI病情变化与LPA呈明显的正相关。LPA的预警作用是切实可行的。
杜艳秋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警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无症状性脑梗塞被引量:3
2002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后脑梗塞已被临床工作者广泛认识. 但对SAH继发的无症状性脑梗塞研究较少, 这些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发生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病人的脑血管病易患因素、药物的影响及病人的预后等相关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 现结合我们对临床工作中发现的27例的总结分析, 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乔大伟杜艳秋萨仁杨卫东
关键词:预后SAH病例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无症状性脑梗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