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玮琳

作品数:17 被引量:115H指数:8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异位症
  • 10篇子宫
  • 10篇内膜
  • 10篇宫内
  • 10篇宫内膜
  • 9篇子宫内膜
  • 9篇子宫内膜异位
  • 9篇子宫内膜异位...
  • 9篇内膜异位症
  • 4篇益气
  • 4篇治疗子宫内膜...
  • 4篇痛经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生成
  • 3篇月经
  • 3篇治病
  • 3篇治病求本
  • 3篇求本
  • 3篇中医
  • 3篇中医药

机构

  • 14篇广东省中医院
  • 7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17篇郑玮琳
  • 9篇梁雪芳
  • 7篇曹立幸
  • 3篇马媛媛
  • 2篇许明桃
  • 2篇翁衡
  • 2篇陈延
  • 1篇叶淑华
  • 1篇孙娟
  • 1篇向东方
  • 1篇谢玉英
  • 1篇黄梓燕
  • 1篇陈志强
  • 1篇王春雪

传媒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医杂志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痛经方药运用规律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生理健康,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运用数据挖掘手段,以对痛经的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等进行探讨,从整体上认识痛经的病因病机、临证思路,为痛经中医药治疗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关联规则提示,当归、白芍、川芎、肉桂、香附为痛经的常用药物及用药核心。LDA模型分析提示,痛经方药主要包括四个潜在主题,分为血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两虚夹瘀四个证型。聚类分析提示痛经可分为8个聚类。从古籍文献研究结果提示补虚及活血化瘀为治疗古代治疗痛经的核心,"因瘀致痛"、"因虚致痛"为发病关键,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为治疗痛经的核心大法,用药宜补中有泄,标本兼治。古代痛经用药证治经验为现代痛经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郑玮琳翁衡梁雪芳
关键词:痛经方药古籍文献数据挖掘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中西医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明确EMs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目前,对EMs发病机制的各项研究中,血管生成机制是其热点之一。综合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从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郑玮琳梁雪芳曹立幸马媛媛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信号通路
从治病求本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思路与方法被引量:8
2016年
中医学认为,血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血瘀的形成与内异症的经血逆流过程、血管生成过程密切相关。内异症的根本发病机制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而正气与现代人体免疫功能存在内在联系,其治疗亦需从调节正气、改善脏腑功能入手。
郑玮琳黄梓燕曹立幸马媛媛梁雪芳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病求本正气血瘀
益气消癥方配合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益气消癥方配合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气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消癥方配合周期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妈富隆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痛经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A125水平,检测肝肾功能,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痛经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中医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3)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肝肾功能异常情况。结论益气消癥方配合周期疗法能有效缓解内异症患者的痛经症状,与西药妈富隆疗效相当,并能改善患者气虚血瘀证候,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内异症痛经患者提供一种优化的中医治疗方法。
许明桃郑玮琳梁雪芳曹立幸陈韵婷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周期疗法
浅议从肝脾肾论治月经失调被引量:15
2015年
月经失调为妇科常见疾病,可因肝脾肾失衡,脏腑气血失和,阴阳气血失衡所致。调治月经,调肾需调补肾精,重视肾中阴阳调补;调脾重在调和脾胃气血,助其健运,采用补益脾气或运脾化湿之法,恢复正常气机升降;调肝需恢复肝之调达之性,疏肝、柔肝、暖肝结合。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需同调肝脾肾三脏,虽月经失调可有一脏功能失调为主,亦可巧妙运用脏腑关系,恢复脏腑间的平衡,使气血调和,月事恢复正常。
郑玮琳梁雪芳陈延
关键词:月经失调调和阴阳调和气血
艾叶水擦浴缓解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艾叶水擦浴疗法缓解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选取妇科住院部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温水擦浴,观察组术后给予艾叶水擦浴。比较两组疲劳程度(VAS评分,围手术期疲劳测评量表ICF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5天的VAS评分分别为3. 84±1. 08、3. 07±1. 22,对照组术后第3、5天VAS评分分别为4. 50±1. 54、3. 87±1. 59,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第3、5天的ICFS评分分别为20. 74±5. 50、15. 31±6. 40,对照组术后第3、5天ICFS评分分别为28. 01±5. 13、24. 91±6. 54,两组ICF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时间的变化,VAS、ICFS评分从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5天有降低趋势(P <0. 05);以时间因素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来看,两组具有交互作用,不同组别的患者其术后疲劳VAS评分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幅度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艾叶水擦浴疗法能明显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缩短疲劳时间,促进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快速康复。
叶淑华王春雪谢玉英郑玮琳罗翱翔
关键词:术后疲劳综合征妇科腹腔镜手术
司徒仪教授运用益气消癥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经验被引量:4
2019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常见的疑难病,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且多随局部病变加重而逐年加剧。司徒仪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血瘀”和“气虚”是内异症痛经的主要病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司徒仪教授倡导以益气化瘀消癥为治疗大法,消补兼施,并配合月经周期调治,益气固本,调畅气血,化瘀消癥,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司徒仪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值得传承推广。
许明桃郑玮琳梁雪芳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月经周期
健脾益气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Meta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对健脾益气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疗效,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BM,CNKI数据库,收集健脾益气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者按照Rev Man5.3软件推荐研究方法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文献11篇,合计1 07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69例,西药对照组508例。Meta分析结果,按照结局指标分亚型,以中医证候疗效为结局指标,中药与西药组相比[OR=3.64,95%CI(2.02,6.59),Z=4.28,P<0.000 01];以月经总体疗效为结局指标,中药与西药相比[OR=3.78,95%CI(2.49,5.74),Z=6.24,P<0.000 01],以近期止血疗效为结局指标,中药与西药相比[OR=1.47,95%CI(0.55,3.93),Z=0.77,P=0.44]。结论:健脾益气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一定的临床疗效,是可供临床选择的治疗方案。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较低,尚存在一定的发表性偏倚,有待于今后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马媛媛曹立幸郑玮琳陈延
关键词:健脾益气法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司徒仪"治病求本"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药对举隅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司徒仪教授从事子宫内膜异位症工作近50载,在"治病求本"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以补肾调冲、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并巧妙...
刘佳倩郑玮琳骆美成梁雪芳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病求本中医药治疗
基于中医药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服务系统探析经行头痛临床特征与方药规律被引量:3
2020年
运用中医药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服务系统,对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及其分院的妇科门诊中诊断为"经行头痛"的病案资料的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进行探讨,并对基于数据挖掘得到的新方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935张处方及125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在140次以上的中药共20味。经行头痛多发于30~40岁女性,发病高峰多在小满、芒种、夏至节气。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组合1(党参、川芎、甘草、茯苓、白术、当归、熟地黄、白芍)和组合2(夜交藤、桑寄生、钩藤、天麻)为治疗经行头痛常用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经行头痛主要采用活血化瘀、平肝熄风、滋阴安神、补益气血、行气止痛、疏肝柔肝等药物。结果提示经行头痛多虚实夹杂,肝脾心不调是经行头痛的主因,调理肝脾气血为治疗的关键。
伍嘉仪翁衡郑玮琳曹立幸向东方
关键词:经行头痛平肝熄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