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
-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按摩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B超观察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臀部疼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以针刺治疗,治疗组以铍针治疗,同时以B超观察治疗前后臀部阳性反应物(筋结)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6.7%,对照组10.0%;治疗组愈显率97.7%,针刺组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臀部疼痛安全、简便、疗效肯定;以B超定位指导铍针松解筋结可提高疗效,也为研究肌肉骨骼系统病变提供了客观依据。
- 刘夕明张志伟
- 关键词:针刺
- 定位扳法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观察比较定位扳法和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棘突偏歪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定位扳法和斜扳法手法治疗,观察患者腰痛病情积分、疗效和棘突偏歪距离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腰痛病情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53例,良好5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43例,良好6例,有效7例,无效4例;两组治疗后及3个月后随访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1次扳后,治疗组L4棘突偏歪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扳后,治疗组L4、L5棘突偏歪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定位扳法优于斜扳法,尤其利于纠正L5棘突偏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节段更具针对性。
- 周小波金涛师瑞华王钲齐鸿黄曼博李碧瑶张志伟胡晓波柳曙光陈悟杨胜亚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骨科手法临床对照试验
- 梅花针叩刺法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观察梅花针叩刺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40例)和药物对照组(40例)。针刺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法,药物对照组采用151服西太普兰,观察两组用药后的疗效。结果针刺治疗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法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口服抗抑郁药,且无副作用。
- 张志伟邓宁
- 关键词:抑郁症叩刺法
- 旋体动椎法治疗L1~4腰椎后关节错缝症4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旋体动椎法治疗L1~4腰椎后关节错缝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L1~4腰椎后关节错缝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手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第2次治疗时配以旋体动椎法,对照组在第2次治疗时配以斜扳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次数均为2次,每日1次。观察两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患椎(相对下位椎体)旋转的棘突点距离差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患椎(相对下位椎体)旋转的棘突点距离差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体动椎法能有效缓解腰痛,改善腰椎功能,减小患椎(相对下位椎体)旋转的棘突点距离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周顺利周小波王钲张志伟郭长利尚国栋李兵
- 关键词:骨错缝
- 针刺治疗轻中度尺神经卡压综合征36例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轻中度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小海、支正、后溪、养老、腕骨等穴。通过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前后症状、疼痛评分、疼痛强度评定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针灸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患者肘部功能评定改善程度和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变化。结论针刺治疗是治疗轻中度肘管综合征的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且易于推广的方法。
- 刘夕明张志伟马文珠
- 关键词:尺神经卡压肘管综合征针刺
- 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评价铍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男29例,女54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铍针组和针刺组。铍针组采用铍针治疗,垂直点刺法进针,铍针疾刺疾出,不捻转,进针深度以通过筋结表层为度,2次为1个疗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位选用阿是穴,即条索样包块或筋结等压痛点处,进针后寻找沉紧滞涩的针感,留针20min,10次为1个疗程。末次治疗后即时进行VAS评分。末次治疗后3d复查B超。观察指标为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和筋结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变化。结果:臀部筋结病变的B超表现为炎性反应带或筋结,治疗后两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均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比较两组B超炎性反应带宽度变化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813)。结论:铍针疗法对臀部筋结病变的减张、减压效果优于针刺疗法。B超给出了臀部筋结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其内容物为低回声的炎性渗出。B超对臀部筋结病变的诊断、形态学方面的治疗作用及疗效判定有肯定意义。
- 张志伟邓宁周小波王钲沈艳红尚国栋王小宇何磊方艳于天源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筋膜病例对照研究
- 师氏理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并比较师氏理筋法和常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师氏理筋组和常规手法组各50例,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并于B超下观察臀部筋结炎性反应带的宽度。结果治疗后2组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师氏理筋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后2组炎性反应带宽度均减小(P<0.05),师氏理筋组变化更明显(P<0.05)。师氏理筋组治愈率30%,总有效率98%,常规手法组治愈率18%,总有效率94%,2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师氏理筋法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减小臀部炎症反应带,促进臀部筋结病变炎症吸收,优于常规手法。
- 李兵李金学张志伟尚国栋王钲智照林吴致力李喆邹海鹏刘洪伟王小宇马福长孙殷周小波
- 关键词:推拿理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B超
-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对该方法治疗机制进行分析.
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19~65岁,平均46岁.采用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8例,男12例,女...
- 郝学茂张志伟王钲
-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正骨手法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对该方法治疗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19~65岁,平均46岁.采用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0岁,平均44岁,采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48岁,采用单纯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的头痛程度、压痛程度、治疗效果进行观测对比,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机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实验组在头痛程度、压痛程度、治疗效果各项观测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按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评定.实验组:临床痊愈2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6%.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源性偏头痛疗效显著,治疗机制科学,方法简捷,易于推广.
- 郝学茂张志伟王钲
-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正骨手法牵引术
- 师氏理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比较师氏理筋法和常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部筋结病变的疗效以及臀部筋结病变的变化.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师氏理筋组和常规手法组各50例,分别治疗两个疗程.治疗前、后运用疼痛视觉模拟...
- 李兵李金学周小波张志伟尚国栋王钲智照林吴致力李喆邹海鹏刘洪伟王小宇马福长孙殷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理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