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长春

作品数:4 被引量:105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区域气象中心科技创新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低能见度
  • 2篇能见度
  • 2篇逆温
  • 1篇大雾
  • 1篇大雾过程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塔层
  • 1篇湍流输送
  • 1篇湍流通量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学
  • 1篇气象要素
  • 1篇气压
  • 1篇气压场
  • 1篇微气象
  • 1篇微气象学
  • 1篇稳定度参数
  • 1篇西南急流
  • 1篇近地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天津市气象局

作者

  • 4篇张宏升
  • 4篇吴彬贵
  • 4篇张长春
  • 3篇王兆宇
  • 3篇解以扬
  • 2篇于莉莉
  • 2篇刘彬贤
  • 2篇朱好
  • 1篇汪靖

传媒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及逆温特征分析被引量:55
2009年
利用地面站观测、大气边界层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2月13~14日华北中南部一次持续性浓雾过程的水汽输送和逆温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其与浓雾生、消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暖性弱高压脊和地面变性冷高压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逆温层结和近地面弱风条件;在深厚逆温条件下,南支暖湿水汽的输送和辐合使毛毛雨滴下降过程中蒸发,在近地面较冷气层中再次凝结导致了浓雾的生成;加强北上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浓雾的启动和长时间维持提供了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逆温层顶抬升,湿层增厚,进而促进了浓雾的生成和发展;西北干冷空气自上而下破坏了深厚浓雾所依存的高湿条件,使雾顶下降雾层变薄,加之日出后的短波辐射使近地层空气升温,近地面的稳定层结被破坏,上下层气流交换增强,从而导致了雾最终消散。结果还表明:在近地面逆温、微风等有利成雾天气条件下,当低层持续适量的水汽辐合时,浓雾同时伴随有毛毛雨现象,当低层水汽辐散时,毛毛雨现象消失。
吴彬贵张宏升汪靖张长春于莉莉刘彬贤解以扬
关键词:低能见度西南急流逆温水汽输送
华北地区平流雾过程湍流输送及演变特征被引量:19
2010年
利用2006年2月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开展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平流雾生消过程中湍流输送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平流雾生消过程中,大气稳定度参数数值主要集中在弱不稳定到弱稳定范围内,且多呈现弱不稳定状态。雾前,大气呈弱不稳定状态,热量的垂直和水平输送短时加强,且水平输送较垂直输送更显著;雾生成初期,大气呈弱稳定层结,湍流动量和热量的垂直及水平输送均很弱;雾中,大气多呈弱不稳定状态,稳定度参数、动量、热量及水平与垂直热通量之比值随时间均呈多峰形振荡,随着雾的消散,大气由弱不稳定逐渐演变为稳定状态;雾后,低层大气再次呈现弱不稳定层结特征,动量和热量输送呈单峰形日变化特征。平流雾生消过程中,热量的水平输送随不稳定度增强而迅速减小;大气呈稳定层结时,热量的水平输送显著大于垂直输送,其比值约为2。同时,摩擦速度、水平与垂直热通量之比值呈多峰形振荡,振幅分别可达1.2m/s及50。
吴彬贵张宏升张长春朱好王兆宇解以扬
关键词:稳定度参数湍流通量
天津南部地区平流雾过程塔层气象要素特征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利用天津255m大气边界层气象铁塔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2月平流雾天气过程塔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为平流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维持提供了逆温和湿度条件,平流雾形成前4个小时,西南暖湿气流突然增强。深厚平流雾形成时,低层大气呈弱不稳定层结;雾形成和发展期间,低层大气维持增湿和双层逆温层结,风场减弱,风向切变增强;冷空气产生的下沉逆温使低层雾得以维持较长时间,西北干冷空气的逐层入侵导致平流雾从高到低逐步消散;雾消散期间,雾体低层呈现出超绝热递减层结特征。分析还显示:平流雾过程中,温度廓线特征与雾体厚度关系密切。
吴彬贵张宏升张长春王兆宇于莉莉刘彬贤解以扬
关键词:微气象学低能见度
天津城区大雾过程近地面层特征研究被引量:22
2010年
地面倒槽、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是天津冬季雾日多见的地面气压系统。为了解雾事件在上述三种天气系统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利用天津市250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选取2002、2003和2004年相应气压场下的雾个例,比较分析了冬季雾天近地面层结构及低层水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天气系统条件下,均存在近地层逆位温层结和增湿现象,近地面40m以下高度为弱风。(2)地面倒槽形势下的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层结稳定且厚达千米,近地层呈多层逆温或弱逆位温层结;80m以上,雾前风力较强,雾中风力较弱;低空各层水汽显著上升时间提前于起雾时间约15h,且日夜增速持续均匀,雾中呈现出逆湿特征,雾顶超过250m。(3)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下的辐射雾过程中,日落后近地面浅薄逆温层结生成并于05时(北京时间,下同)左右达最强,日出后减弱,于11时左右消散;仅夜间近地层水汽显著增加,且塔层250m逆温强度达到3.0℃时才开始出现,距起雾时间约2~9h;雾形成后,逆温层底抬升,雾体中逐渐演变呈不稳定层结;雾中呈现下湿上干特征,雾厚分别为80m和60m左右。(4)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下的风廓线演变规律有显著差异,即前者80m以上6m.s-1左右南风和北风呈规律性日变化转换特征,而后者250m低层大气恒为弱风控制。
吴彬贵张宏升张长春朱好王兆宇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逆温气压场比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