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金伟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西青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切除
  • 5篇切除术
  • 5篇肝切除
  • 3篇肿瘤
  • 3篇肝切除术
  • 3篇肝脏
  • 2篇吲哚菁绿
  • 2篇肝细胞
  • 2篇肝肿瘤
  • 1篇导航技术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反应
  • 1篇眼底
  • 1篇眼底血管
  • 1篇眼底血管造影
  • 1篇胰腺

机构

  • 6篇天津市第一中...
  • 6篇天津市西青医...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苏黎世大学

作者

  • 9篇王金伟
  • 6篇张雅敏
  • 4篇沈中阳
  • 4篇刘子荣
  • 3篇史源
  • 2篇杨超
  • 2篇崔子林
  • 2篇黄涛
  • 2篇田英华
  • 2篇刘汉博
  • 1篇李阳
  • 1篇胡石甫
  • 1篇侯建存
  • 1篇吴迪
  • 1篇邓锋

传媒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胃复春片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胃复春片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n=88)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A组和B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进行治疗,A组加用胃复春片,对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疗效、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胃复春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况、抑郁情况,且疗效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
刘汉博王金伟
关键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胃复春片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肝切除术中剩余肝脏功能即时评估的方法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自1887年德国完成世界首例肝脏切除术后,肝脏外科已经走过百年多历程。近年来肝脏外科发展迅速,精准肝切除、解剖性肝切除已成为肝切除的主流手术方式,要求手术者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控制手术出血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手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1-2]
王金伟张雅敏
关键词:肝切除肝脏解剖肝脏体积肝脏切除术肝功能储备肝细胞功能
小鼠70%肝脏切除模型的改良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高效的小鼠70%肝切除模型,为研究肝脏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病理学意义提供技术平台。方法8~12周C57/BL6小鼠(20—25g)随机分为经典组(不阻断入肝血流组)和改良组(阻断入肝血流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建立小鼠70%肝切除模型。观察术后小鼠的生存率和肝再生情况。结果改良组存活率(97.3%)高于经典组(86.7%),术后出血、胆漏和腔静脉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典组;术后肝再生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结扎血管阻断入肝血流,然后行肝叶切除法建立小鼠70%肝脏切除模型,可准确量化肝脏切除程度。该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肝再生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刘子荣张雅敏田英华杨超王金伟史源崔子林沈中阳
关键词:肝再生肝切除术动物模型小鼠
肝切除术中确定肿瘤边界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随着对肝脏生理学、肿瘤学和解剖学的深入认识以及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装备的发展,肝脏肿瘤手术切除逐步迈向精准阶段。在术中明确肿瘤边界对实现精准肝切除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肝切除术中确定肿瘤边界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尚未临床普及但有应用前景的检测手段,如术中吲哚氰绿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导航技术、纳米分子探针介导的近红外分子显像技术。认为在未来肝脏手术中,多种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王金伟张雅敏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术中确定肝脏肿瘤边界的应用被引量:8
2016年
吲哚菁绿(indoeyanine green, ICG)是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ICG可被波长750~810nm的外来光激发,发射波长850mm左右的近红外光。这种红外光可被荧光显像系统接受,并在显像设备中显示出来0t-3]。ICG荧光显像技术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皮瓣的血供状况评估、眼科眼底血管造影等方面应用的较为成熟。
张雅敏侯建存史源李阳王金伟崔子林吴迪刘子荣沈中阳
关键词:荧光染料显像技术吲哚菁绿肝脏肿瘤前哨淋巴结定位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导航肝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的可行性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观察并分析荧光显像导航肝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 ICG)的可行性,并与术前用药进行比较。方法拟行部分肝切除术的肝脏肿瘤患者56例,分为术前给药组24例和术中给药组32例。术前给药组手术前5~14 d在肘正中静脉行留置针穿刺或术前行肝功能储备检查时静注ICG 0.25 mg/kg,5~14 d后行肝切除手术;术中给药组于手术开始时自中心静脉导管推注ICG 0.25 mg/kg,5~10 min后观察。比较两组肝脏肿瘤PDE下表现特点及对术前未发现的微小肿瘤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术前给药组肿瘤区呈现明亮荧光显影,正常肝组织为不显影区域;术前显示肝脏占位病灶24个,术中检出33个;除术前已发现的肿瘤外,另见高亮荧光结节5例,共9个病灶,最小病灶直径约2 mm;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1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胆管细胞癌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混合结节性肝硬化2例。术中给药组肿瘤表现为暗影,与周围荧光显影的正常肝组织边界区别明显,良、恶性肿瘤无明显差别;术前显示肝脏占位病灶32个,术中检出44个;除术前已发现的肿瘤外,另见微小肿瘤7例,共12个病灶,最小病灶直径约4 mm;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2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胆管细胞癌2例。结论术前或术中注射ICG在荧光显像导航肝切除术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确定肿瘤边界方面,术中注射ICG更有优势;在确定肿瘤性质方面,术前注射ICG更具有优势;两种方法均可发现微小肿瘤,其中术前给药可检出直径2 mm的微小病灶。
王金伟张雅敏刘子荣沈中阳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吲哚菁绿
小鼠2/3肝切除模型改良术式的建立
2015年
肝部分切除术是研究肝再生和肝损伤等的常用模型[1].我们在以往肝切除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体质量20 ~ 25 g的C57/BL6小鼠160只,分为经典组和改良组,每个组5个时间点:32、40、48 h、1周和2周,各16只.腹腔麻醉,暴露肝脏.(1)经典法:用丝线结扎左外叶和中叶并切除.(2)改良法:在显微视野下先结扎左外叶和中叶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支,在中叶的根部结扎胆道后切除胆囊.再结扎左外叶、左中叶和右中叶并切除.冲洗腹腔、关腹并复苏.
刘子荣张雅敏田英华杨超王金伟史源沈中阳
关键词:改良术式肝切除肝部分切除术丝线结扎门静脉分支右中叶
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9年
邓锋王金伟黄涛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防治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全身炎性反应病情转归难治性疾病
GYS1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2024年
目的:探究糖原合成酶1(GYS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基于GEPIA数据库分析GYS1在肿瘤与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从天津市西青医院取20例HCC临床样本。采用RT-PCR、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验证GYS1基因在肿瘤与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对于HCC细胞系,分别转染过表达GYS1质粒及siRNA,采用CCK8、EDU以及划痕实验验证过表达或敲除GYS1后HCC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变化。采用Western印迹实验验证过表达或敲除GYS1后核因子(NF)-κB通路的变化。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HCC组织中GYS1表达显著上调(F=30.23,P<0.001);与正常肝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系中GYS1明显高表达(F=287.35,P<0.001)。基于数据库分析表明,过表达GYS1的HCC患者预后较差(P<0.05)。过表达GYS1在体外促进HCC细胞增殖(F=58.67,P<0.01)及迁移(F=67.34,P<0.01);而敲除GYS1则抑制HCC细胞增殖(F=66.32,P<0.01)及迁移(F=79.24,P<0.01)。RT-PCR及Western印迹结果证实,过表达GYS1可激活NF-κB通路,而敲除GYS1可抑制GYS1通路。结论:HCC组织中GYS1表达量明显升高,并且过表达GYS1,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HCC进展。
王金伟张立萍胡石甫黄涛刘汉博
关键词:肝细胞癌NF-ΚB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