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凡治国

作品数:16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安阳市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疗效
  • 4篇淋巴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肝癌
  • 3篇淋巴瘤
  • 3篇肝癌
  • 2篇蛋白
  • 2篇动脉化疗
  • 2篇动脉化疗栓塞
  • 2篇栓塞
  • 2篇细胞肺癌
  • 2篇小细胞
  • 2篇小细胞肺癌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金淋巴瘤

机构

  • 12篇安阳市肿瘤医...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作者

  • 14篇凡治国
  • 7篇任超
  • 3篇马华兵
  • 3篇李志平
  • 3篇杨瑞梅
  • 3篇蒋明
  • 1篇柴晔
  • 1篇张连生
  • 1篇吴重阳
  • 1篇曾鹏云
  • 1篇崔东海

传媒

  • 2篇癌症进展
  • 1篇当代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2
  • 2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GFR-TKI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
2020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NSCLC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40),其中观察组给予EGFR-TKI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给予放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活质量C30(EORTC QLQ-C30)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治疗总有效率为52.78%)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15个月[95%可信区间(95%CI):14.44~15.57],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个月(95%CI:11.34~1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为(59.54±9.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67±8.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TKI联合放疗治疗NSCLC的效果较好,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凡治国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放疗非小细胞肺癌
脾多肽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脾多肽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35例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pDC,用脾多肽刺激pDC 5 d,显微镜观察p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pDC表型,扫描电镜观察pDC超微结构,不同浓度的脾多肽处理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DC上清液中干扰素-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以35例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经不同浓度的脾多肽处理后,pDC的表面突起逐渐明显,随着脾多肽浓度的增加,突起明显变长呈成熟特征;各浓度脾多肽组pDC上清液中IFN-α、TNF-α、IL-6水平均较脾多肽0 mg·L^(-1)组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脾多肽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明显,各浓度脾多肽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脾多肽组pDC细胞的CD11c、CD80、CD86表达阳性率均较脾多肽0 mg·L^(-1)组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脾多肽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明显,各浓度脾多肽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多肽可以有效增强NHL患者pDC的功能,对其分化成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凡治国李志平崔东海任超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Th17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关系的探讨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 研究Th17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Th17细胞的改变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①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AML初诊组、化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IL-17、TGF-β1的表达水平.②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ML初诊组、化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所占比例.③用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相关转录因子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并逐层分析比较.结果 AML初诊组和治疗后缓解组IL-17水平、Th17细胞比例及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502±1.071)ng/L、(0.935±0.140)%、0.262±0.510和(11.345±0.987)ng/L、(1.091±0.159)%和0.307±0.031,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6.852±1.198)ng/L、(2.586±0.235)%、0.501±0.060(P>0.01),AML缓解组Th17细胞比例、IL-17及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AML初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初诊组和缓解组中TGF-β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963±1.588)ng/L、(25.163±1.848)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366±1.565)ng/L(P>0.01),且AML初诊组TGF-β1的表达水平高于AML缓解组(P>0.05).结论 Th17细胞可能与AML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提示AML患者体内TGF-β1的过度表达可能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发育.
凡治国张连生柴晔曾鹏云吴重阳
关键词:TH17细胞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目前,治疗AML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化疗,部分患者经化疗虽然可以获得缓解,但容易复发并产生多重耐药。近年来,在大量关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肿瘤机体的免疫抑制和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学说格外引人关注。...
凡治国
关键词:TH17IL-17
文献传递
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对血管调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对血管调控因子水平的影响情况。方法:将8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均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另外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5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结果: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血浆中VEGF与bFGF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VGF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血浆bF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VEGF与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沙利度胺对急性白血病疗效显著,可显著地抑制血浆VEGF与bFGF的生成,从而对病情具有缓解效果,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较好,应在临床推广。
凡治国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沙利度胺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患者共42例,分析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动静脉瘘口闭合状况、肝肿瘤内碘油沉积状况、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手术后生存状况。结果 42例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瘘口基本闭合良好;肿瘤内碘油沉积状况良好;患者腹水、消化道出血、纳差、腹泻临床症状减轻;手术后生存率3个月为100%,8个月为83.33%,18个月为71.43%,30个月为23.81%。结论手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采取有效的方法封闭动静脉瘘口,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且安全可靠,有效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蒋明马华兵杨瑞梅凡治国任超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利妥昔单抗联合GD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联合GD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2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GDP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根据国际NHL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体液补体(C3、C4)和免疫球蛋白水平(Ig G、Ig M、Ig A)。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中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23例,治疗有效率为67.2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无显著变化,但是补体水平显著降低,研究组补体水平降低程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出现脱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贫血等不良反应,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GDP方案能够显著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同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没有显著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凡治国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GDP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水平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α1-酸性糖蛋白水平、伊马替尼谷浓度与疗效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伊马替尼(IM)谷浓度、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GP)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40例CML患者,设为研究组,全部使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选取同期来院献血的4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取空腹静脉血进行AGP(免疫比浊法)和IM(液相色谱质谱法)水平测定。结果研究组不同疗效患者IM谷浓度和A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加速急变期>NR>复发>CHR>C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谷浓度与AGP水平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患者各时间点IM谷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L患者血清α1-AGP水平和IM谷浓度存在正相关,使用伊马替尼治疗CML可使AGP水平下降,临床可以通过测定上述指标来判断患者CML病情程度。
凡治国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Α1-酸性糖蛋白伊马替尼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5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奈唑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9%和93.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凡治国
关键词:髓系白血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利奈唑胺安全性
干扰β-catenin表达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及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干扰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及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 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淋巴瘤细胞Raji为研究对象,采用β-catenin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细胞作为β-catenin siRNA组,以阴性对照control siRNA转染细胞作为siRNA control组,以不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 mRN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 3、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水平。结果 siRNA control组和对照组的β-catenin mRN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 3、c-myc、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 siRNA组的β-catenin mRN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存活率及c-myc、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β-catenin的表达可能通过影响cyclin D1、c-myc、cleaved 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瘤细胞凋亡。
凡治国李志平任超
关键词:淋巴瘤Β-连环蛋白凋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