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开俊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省巴塘县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岩羊
  • 2篇矮岩羊
  • 1篇冬季生境
  • 1篇生境
  • 1篇生境选择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集群
  • 1篇集群特征
  • 1篇斑羚
  • 1篇保护区
  • 1篇春季

机构

  • 2篇四川省巴塘县...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曾国伟
  • 2篇唐伦
  • 2篇李开俊
  • 1篇申定健
  • 1篇王淯
  • 1篇刘国库
  • 1篇周材权
  • 1篇郑合勋
  • 1篇龙帅
  • 1篇杨志松
  • 1篇潘立
  • 1篇格来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四川省巴塘县矮岩羊与斑羚冬季生境比较被引量:18
2009年
2007年10~12月,在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和斑羚冬季生境进行研究,利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eyU检验分析其生境选择差异。结果表明,矮岩羊对17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中等以上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动基底,灌丛盖度10%~40%、种数>4种、高度>100 cm,草种数>5种、高度<20 cm或>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西坡,隐蔽级<30%或>60%,水源距离>500 m,裸岩距离<2m,林缘距离1000~1 500 m,1级风,海拔高度2 600~2 800 m,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斑羚对15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上坡或山脊坡位,灌丛盖度10%~40%、种数>5种、高度>100 cm,草种数4~5种、高度>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东南坡,南风,隐蔽级>60%,林缘距离<1 500 m,海拔高度>2 800 m,水源距离>1 000 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矮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灌丛高度、隐蔽级、风级和动物干扰距离等生境因子,而影响斑羚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坡位、灌丛盖度、灌丛高度、隐蔽级、坡向和风向生境因子。虽然两物种在资源生态位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在生境选择利用和空间生态位上皆存在很大差异。
申定健郑合勋王淯格来曾国伟黄艺川李开俊唐伦
关键词:矮岩羊斑羚生境选择
冬春季矮岩羊集群特征比较被引量:6
2010年
2007年10月至12月、2008年11月中旬至2009年1月中旬和2009年3月至5月,采用样线法对四川竹巴笼自然保护区矮岩羊冬春季的集群特征进行了研究,春季共观察到73群451只矮岩羊,冬季共观察到170群1036只矮岩羊。发现春季平均群大小为6.18±5.186,最大群34只;冬季平均集群大小为6.65±4.564,最大群24只;春冬两季矮岩羊集群大小季节性变化不显著(P>0.05)。在观察到的矮岩羊中,冬春两季矮岩羊集群都以混合群为主,分别占57.20%和45.20%;与春季相比,冬季混合群和独羊出现频率增高,而春季雌性群和母仔群增多;2-8只的集群冬季109群,春季56群,分别占总群数的64.12%和76.71%;9只以上的集群冬季46群,春季15群,分别占总群数的20.06%和20.55%。说明矮岩羊主要以2-8只的小群为主。冬季雌雄比为1∶0.64;雌幼比为1∶0.77;春季雌雄比为1∶0.72;雌幼比为1∶0.81。
刘国库周材权杨志松龙帅潘立曾国伟李开俊唐伦
关键词:春季矮岩羊集群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