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成明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天门市植物保护站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棉花
  • 2篇烂铃
  • 2篇黄萎病
  • 2篇红铃虫
  • 1篇新药剂
  • 1篇药剂
  • 1篇移栽
  • 1篇营养钵
  • 1篇营养钵苗
  • 1篇施药
  • 1篇施药防治
  • 1篇速效
  • 1篇钵苗

机构

  • 4篇天门市植物保...
  • 3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湖北农学院

作者

  • 4篇李明福
  • 4篇韦成明
  • 3篇黄明松
  • 1篇柯道秀
  • 1篇樊孝贤
  • 1篇孔令甲
  • 1篇姚安庆
  • 1篇郭敦成
  • 1篇陈安海
  • 1篇何本极
  • 1篇张民主
  • 1篇张士福

传媒

  • 3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农药

年份

  • 1篇1991
  • 3篇198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新技术和新药剂初步研究
1989年
一、前言棉花枯、黄萎病的化学防治,在施药方法上前人已作过土壤处理、拌种、涂茎、灌根等方面试验。由于多种原因防治效果均不够理想,一般防效为50%左右。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颗粒剂根区施药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般防效可达到67.2~74.5%。1988年进一步采用筛选出来的杀菌剂原药经过化学处理并加入适当助剂,研制成“速效治萎灵”新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示范结果表明效果良好,在大田防治效果为75.86~91.9%,“速效治萎灵”具有高效、速效,原料易得、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适于根区施药等优点。
郭敦成王清峰陈安海鄢圣芝姚安庆李仁祥芦德艮李明福韦成明陈义再张财德
关键词:黄萎病
棉花营养钵苗移栽施药防治黄萎病的初步研究
1989年
棉花黄萎病在我省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日益加重。该病除采用水旱轮作防治有效外,尚无抗病品种等其它有效的防治措施。由于该病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菌量逐年积累,一旦遇上适宜气候条件,就会流行成灾。根据国内外研究,内吸性杀菌剂在实验室、温室条件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大田应用上。
孔令甲熊映清黄明松韦成明李明福曾凡仲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营养钵苗施药
棉花化学去蕾对红铃虫和烂铃的控制效应被引量:1
1989年
盛成发等(1983)在研究棉铃虫经济阈值时指出,人工摘除部分早蕾可以提高棉花产量。欧阳显悦(1983)研究表明,在6月中旬对初花期的棉株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棉花产量。我们在以上试验启发下,于1986~1988年在天门市棉区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了除去棉株早蕾的试验示范,取得较好效果。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化学去蕾可以代替人工摘蕾。
熊映清黄明松张士福柯道秀何本极韦成明李明福曾凡仲张民主
关键词:棉花红铃虫烂铃
几种去蕾方法对减少烂铃和红铃虫的效果比较被引量:3
1991年
棉花铃病和红铃虫是我国南方棉区的主要病虫害,也是棉花优质高产的主要障碍因子。近几年来,随着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注意棉株受害后的补偿效应,盛承发等(1983)报道,人工摘蕾后,对控制二代棉铃虫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可以诱发棉株的超补偿作用,提高棉花产量。熊映清等(1988,1990)指出,人工摘蕾和化学去蕾均可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并且对烂铃和红铃虫有一定控制效果。
黄明松熊映清樊孝贤李明福韦成明张民主杨启悦杨启沛张继良
关键词:棉花红铃虫烂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