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丹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鞍山市长大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2篇溶栓
  • 2篇急性
  • 1篇大血管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脉狭窄
  • 1篇短期预后
  • 1篇眩晕
  • 1篇血管
  • 1篇血清白蛋白
  • 1篇血性
  • 1篇延髓
  • 1篇延髓背外侧综...
  • 1篇异丙嗪
  • 1篇预后
  • 1篇治疗眩晕

机构

  • 6篇鞍山市长大医...
  • 2篇鞍山市第四医...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6篇张福鼎
  • 6篇宋彧琳
  • 6篇周丹
  • 5篇赵立伟
  • 2篇赵艳凤
  • 2篇于英霞
  • 1篇刘艳

传媒

  • 3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发病时间≥4.5 h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中风是导致人类死亡三大原因之一[1],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致残率为50%~70%[2,3]。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是脑卒中中最危重的一种,是因颈内动脉系统主干动脉或皮层支闭塞而形成,表现为完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凝视病灶侧。经常伴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迹象,甚至脑疝死亡[4]。既往对于发病时间≥4.5 h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多给予脱水和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但在这类梗死中没有统一的溶栓标准。6 h 尿激酶溶栓时间窗为溶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本文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发病时间≥4.5 h 患者尿激酶溶栓的疗效,报告如下。
赵立伟宋彧琳周丹张福鼎
关键词:发病时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长春西汀联合异丙嗪治疗眩晕6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眩晕症是神经内科和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周围环境或自身旋转不稳,伴有面色苍白、心悸、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通常反映前庭部分的病变[1],起病急、症状重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本文采用长春西汀联合异丙嗪治疗急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2016年我院收治急性眩晕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颅脑CT和MRI检查。
赵立伟宋彧琳周丹张福鼎
关键词:异丙嗪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与短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水平与病后3个月时残疾或死亡、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鞍山长大医院收集了350名发病48 h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集入院时血标本,测定入院时白蛋白和球蛋白浓度。对研究对象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结局事件的发生。结局包括主要结局(死亡或残疾即m RS≥3)和次要结局(心血管事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或残疾与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事件与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关系。结果 m RS≥3组的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m RS〈3组(39.75 vs42.00 g/L,P〈0.001)。将研究对象按照白蛋白和球蛋白三分位从高到低分为三组,以最高分位组为参比,多因素调整后白蛋白最低分位组的死亡或残疾的危险性是最高分位组的3.02倍(95%CI:1.23-7.41),随着白蛋白水平降低,死亡或残疾的危险性有增加趋势(趋势性P=0.010),未发现白蛋白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趋势性P=0.258)。类似的,多因素调整后,球蛋白最低分位组卒中再发风险是最高分位组的6.94倍(95%CI:1.08-44.39),随着球蛋白水平降低,卒中再发的危险性逐渐增加(趋势检验P=0.050)。未发现球蛋白水平与死亡或残疾的相关性。结论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浓度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结局有关系,低白蛋白浓度可增加脑卒中后死亡或残疾的危险性,低球蛋白浓度增加卒中再发风险。
刘艳宋彧琳周丹张福鼎
关键词:白蛋白球蛋白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病例在不同时间窗进行溶栓,探讨其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溶栓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发病3 h内进行溶栓;对照组发病3~6 h进行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和72%,两组方案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和16%,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患者发病后3 h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能够进一步减缓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赵立伟赵艳凤周丹宋彧琳张福鼎于英霞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溶栓疗效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7例临床分析
2019年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指由一侧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延髓背外侧区出现损害,使此处传导束和神经核团受累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的总称,被称为华伦伯格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该病临床特点复杂多样,易误诊和漏诊,现对我科收治的37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如下。
赵立伟宋彧琳周丹张福鼎
关键词: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椎动脉闭塞陈旧性脑梗死颈内动脉闭塞椎动脉狭窄小脑梗死
52例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继发癫痫的发作概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病灶部位间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0月一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2例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作概率、时间和类型与脑梗死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在52例患者中,有39例(75%)病变部位位于皮层,还有13例(25%)病变部位在皮层下。脑梗死继发癫痫早发性患者有23例(44.23%),皮层和皮层下比例分别为18:5;脑梗死继发癫痫迟发症状患者为29例(55.77%),皮层和皮层下比例分别为21:8。脑梗死继发癫痫全面性发作的有31例(59.61%),由皮层引起的有23例;部分性发作有21例(43.39%),其中有16例的病灶部位在皮层。结论脑梗死继发癫痫主要是由于皮层病变引起的,其发作时间大都为迟发性,而发作类型多为全面性发作。
赵立伟赵艳凤周丹宋彧琳张福鼎于英霞
关键词:病变部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