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华

作品数:48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细胞
  • 27篇骨髓
  • 22篇骨髓瘤
  • 21篇多发
  • 20篇多发性
  • 20篇多发性骨髓瘤
  • 14篇干细胞
  • 11篇造血
  • 10篇沙利度胺
  • 10篇疗效
  • 10篇白血
  • 8篇造血干
  • 8篇造血干细胞
  • 8篇干细胞移植
  • 7篇白血病
  • 6篇预后
  • 6篇急性
  • 5篇造血干细胞移...
  • 5篇淋巴
  • 5篇浆细胞

机构

  • 29篇广州军区广州...
  • 22篇第二军医大学
  • 5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8篇李勇华
  • 23篇肖扬
  • 22篇蒋祖军
  • 22篇侯健
  • 16篇庞妍
  • 14篇刘增慧
  • 13篇欧阳玲
  • 12篇高飏
  • 11篇傅卫军
  • 11篇王东星
  • 11篇陈玉宝
  • 11篇袁振刚
  • 8篇张乐琴
  • 7篇李利
  • 7篇李力
  • 6篇王洋
  • 5篇姜华
  • 3篇奚昊
  • 3篇朱蓉
  • 3篇黄红铭

传媒

  • 7篇广东省医学会...
  • 6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十次全国淋...
  • 2篇广东省医学会...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肿瘤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交通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5篇2007
  • 1篇2006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国人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率(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以及与之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10 例接受沙利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R...
李勇华侯健王东星傅卫军袁振刚陈玉宝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疗效预后
文献传递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浆细胞病1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价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99年3月至2005年8月,用PBSCT治疗恶性浆细胞病19例,其中自体PBSCT(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16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1例,异基因PBSCT(allo-PBSCT)治疗MM2例。结果17例APBSCT患者均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植入(≥0.5×10^9/L)和不需血小板输注(≥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3(9.24)d和13(8-25)d;移植后完全缓解(CR)或接近完全缓解(nCR)7例(41.2%),部分缓解(PR)9例(52.9%),总有效率为94.1%;平均随访30个月,复发或进展10例,其中死亡7例,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分别为18(2-69)个月和49(14~75)个月,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39.4%和75.5%。移植相关毒副反应主要为发热9例(52.9%)、口腔溃疡或糜烂5例(29.4%)、腹泻4例(23.5%)、肝功能异常3例(17.6%)、带状疱疹和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各1例(5.9%),随着造血重建和对症治疗后均完全恢复。2例allo-PBSCT患者中,1例获CR并已无病生存41个月,1例于移植后7个月死于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论PBSCT是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有效方法;如何减少APBSCT的复发和提高allo-PBSCT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李勇华傅卫军袁振刚陈玉宝王东星侯健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克隆演变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克隆演变的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方法:报告1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克隆演变的MM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治疗经过、克隆演变特点、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骨髓浆细胞占25%,免疫固定电泳单克隆IgAκ(IgA 15.9 g/L),有多处骨质破坏,Durie-Salmon分期为ⅢB期。包括沙利度胺、硼替佐米等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达部分缓解。巩固化疗过程中,M蛋白(IgA)和血κ轻链下降的同时,出现肝脏、脾脏、皮肤等髓外浸润,伴血β2微球蛋白升高、骨髓MM细胞比例增加和骨髓MM细胞形态改变,后续强烈化疗无效,病情快速进展,1个月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MM在治疗过程中M蛋白下降的同时出现肿瘤负荷增加,提示可能发生克隆演变,常伴髓外浸润,对治疗不敏感,预后差。
李勇华肖芷芳庞妍蒋祖军肖扬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人体内参与沙利度胺代谢的 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分布以及对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 MM 疗效的影响,探讨抗血管生成在 MM 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92例 MM 患者的 CYP2C19基因型,观察弱代谢型(PM)在中国人 MM 患者中的发生率,比较强代谢型(EM)和 PM 患者经沙利度胺治疗后的有效率。结果 92例 MM 患者中 PM 18例(19.5%),与健康汉族人中 PM 的发生率相当;EM 和 PM 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62.6%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治疗方案分组后,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组中 EM 和 PM 有效率分别为60.8%和27.3%,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联合传统化疗组 EM 有效率(65.2%)高于 PM(4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 MM 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影响沙利度胺的药效,PM 患者有效率较低可能与沙利度胺抗血管生成作用减弱有关。
李勇华侯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CYP2C19沙利度胺疗效
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率(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以及与之相关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血液内科110例接受沙利度胺治疗的MM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RR 的比较采用 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法,组间比较采用 Log-
李勇华侯健王东星傅卫军袁振刚陈玉宝
关键词: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有效率随访资料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影响
<正>目的:研究人体内参与沙利度胺代谢的 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分布以及对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 MM 疗效的影响,探讨抗血管生成在 MM 治疗中的作用。
李勇华侯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CYP2C19沙利度胺疗效
文献传递
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1O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中国人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率(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以及与之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10例接受沙利度胺治疗的MM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RR的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接受沙利度胺单药治疗组5例,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组55例,沙利度胺联合化疗组50例,治疗总RR为63.6%,其中完全缓解(CR)7例(6.4%),部分缓解(PR)63例(57.3%)。年龄〈65岁、诊断至开始沙利度胺治疗的时间短于6个月和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RR更高(P〈0.05)。单因素分析,年龄〈65岁的患者PFS更长(P=0.008);年龄〈65岁、血清肌酐(Cr)〈176.8μmol/L、β2微球蛋白(132MG)〈3.5mg/L的患者具有更长的0S(P值分别为0.028、0.045和0.019)。多因素分析,β2MG为影响OS的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38.2%)、嗜睡(33.6%)、水肿(31.8%)和肢体麻木(29%),但绝大多数均能耐受,少见且严重的有心动过缓(2.7%)、深静脉血栓(1.8%)和精神异常(0.9%)。结论:沙利度胺治疗中国人MM具有肯定的疗效,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年龄、开始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影响短期疗效,年龄同时与治疗后PFS相关,而年龄、Cr和β2MG水平与患者的长期生存相关,β2MG为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李勇华侯健王东星傅卫军袁振刚陈玉宝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疗效预后
氯甲基苯甲酰氨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介导骨髓衰竭小鼠模型体内的归巢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免疫亢进破坏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功能同时具有免疫调控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衰竭模型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骨髓衰竭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于第6天将已标记氯甲基苯甲酰氨的BALB/c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移植给骨髓衰竭模型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造模第14天,观察各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外周血血象和骨髓形态学特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后24h在受体小鼠骨髓中可发现氯甲基苯甲酰氨阳性标记细胞,72h时阳性标记细胞数量增多(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濒死或处死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与模型组小鼠濒死时相比显著升高(P<0.01)。骨髓衰竭模型组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生存时间短(P<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入骨髓衰竭模型体内能归巢至骨髓,促进造血恢复,减轻骨髓衰竭程度,显著延长生存时间。
王洋肖扬李力蒋祖军李勇华庞妍宋佳音
关键词:骨髓衰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细胞示踪干细胞培养
端粒及端粒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探讨AA发病机制及端粒长度对于评估IST疗效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71例AA患者,于初诊未接受治疗时留取外周血标本3ml。采用流式一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ISH)检测PBMNC端粒长度,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一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各组PBMNC端粒长度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缩短(6—0.387,p=-0.001)。去掉年龄对PBMNC端粒长度影响,非重型AA(NSAA)组PBMNC端粒长度(30.957±4.502)与重型AA+极重型AA组(29.510±5.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均短于正常对照组(51.086±10.844)(P值均〈0.01)。IST无效组患者初始PBMNC端粒长度(25.357±4.848)低于正常对照组(51.086±10.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部分有效组(30.334±4.464)、完全有效组(32.808±4.68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7、P=0.254)。当AA患者PBMNC端粒长度低于界值点(29.21%)时,IST无效的可能性更大。PBMNC端粒酶活性NSAA组(0.234±0.175)、sAA+VSAA组(0.324±0.17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107±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部分AA患者PBMNC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端粒酶活性相对增高,此类患者IST可能无效,应尽早调整治疗方案。端粒或可成为预测AA患者IST疗效的指标。
宋佳音邝丽萍王洋李勇华吴九龙张航李力王耀春蒋祖军肖扬
关键词:贫血端粒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抑制治疗
细胞色素酶CYP2C19介导的沙利度胺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本研究探讨人肝细胞微粒体代谢系统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沙利度胺体外抗血管生成的影响及细胞色素酶CYP2C19在其中的作用。采用沙利度胺原药或与人肝细胞微粒体在体外共孵育后用MTT法检测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CVEC)增殖活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UVCEC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以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检测hUCVEC细胞迁移力,以体外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CVEC分化。结果表明:沙利度胺原药对hUCVEC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细胞凋亡比例也无明显增加,轻度影响细胞迁移,无抗小管形成作用;当与人肝细胞微粒体共孵育后hUCVEC增殖活力明显受抑。100μg/ml沙利度胺与肝细胞微粒体共孵育后hUCVEC增殖活力的抑制率达(11.7±3.9)%,凋亡细胞增加达27.2%,明显下调细胞迁移力并抑制体外小管形成。在共孵育体系中加入CYP2C19特异性抑制剂奥美拉唑,可减弱沙利度胺抑制hUCVEC增殖活力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减低细胞迁移力和部分逆转抗小管形成的作用。结论:沙利度胺的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依赖于人细胞微粒体的作用,细胞色素酶系中的CYP2C19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李勇华侯健姜华黄红铭
关键词:CYP2C19沙利度胺血管生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