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亚斌

作品数:27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7篇文化科学
  • 4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文化霸权
  • 4篇话语
  • 3篇电影
  • 3篇萨义德
  • 3篇权力
  • 3篇文论
  • 3篇《世界大战》
  • 2篇东方主义
  • 2篇知识
  • 2篇人性
  • 2篇权力空间
  • 2篇主体性
  • 2篇主义
  • 2篇文化
  • 2篇文化研究
  • 2篇文论话语
  • 2篇文学
  • 2篇文学是人学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美学

机构

  • 19篇宁波大学
  • 8篇四川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27篇刘亚斌
  • 4篇郭赫男
  • 3篇王泽颖
  • 1篇郭婷
  • 1篇邓江权

传媒

  • 3篇宁波大学学报...
  • 3篇廊坊师范学院...
  • 2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求索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戏剧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济南职业学院...
  • 1篇浙江纺织服装...
  • 1篇新闻研究导刊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霸权”话语的本土实践与反思被引量:4
2006年
“文化霸权”成为1990年代以来人们谈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关系时所使用的关键词之一,开创了在中国文论语境下的“理论旅行”。它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话语领域的西方霸权、民族情结的强烈诉求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高扬等四个方面展开其话语实践。在其话语实践中,重新陷入了“文革话语”的历史圈套,遮蔽了我国文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对西方进行想象化的本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异化塑形,彰显出本土权力的运作机制。我国文论应该在世界文论体系的观照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世界文论的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促进文论知识科学有序增长。
刘亚斌
关键词:文化霸权话语本土实践
区域、传媒与文化景观的交织——论袁牧之电影中的海派风格
2012年
作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的代表人物,袁牧之依托于产业化的要求、抓住作为传媒力量的本质要素,在横跨地方、中心城市和国际化的区域平台上构造都市电影的文化体系,其艺术的人文关怀、娱乐的大众普泛与经济产业化的内在因素以及地方性、中心城市与国际化潮流的外在平台的交织和融合,对目前区域传媒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亚斌王泽颖
略论福柯的知识观被引量:4
2007年
福柯的知识观揭示出古典知识体系中的不公正与不平等关系、知识的话语性与权力关系,批判了古典知识体系的真理观与科学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考古学与系谱学的分析模式,建构了自己的话语和权力知识体系,为知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方向。
刘亚斌
关键词:福柯知识观客观性话语权力关系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萨义德东方主义之比较被引量:9
2005年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是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一种延伸,是其权力逻辑在东西方文化关系之间一个新方向上的拓展,从文化领域向知识话语即东方学学科领域的深入与扩散,巩固了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使文化霸权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顽固化。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文化霸权理论与东方主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剖析了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理论的现实目的的根本差异,使我们对无产阶级复杂的革命斗争、帝国主义的本质与殖民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刘亚斌
关键词:文化霸权萨义德东方主义
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
刘亚斌
关键词:新时期文论文学是人学主体性新理性精神
文献传递
对宗教性异域事件的接受与叙述——剖析朱宗元对原罪论的阐述
2014年
对宗教性异域事件的表述,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朱宗元通过回归异域事件的历史处境,排除原罪论中的神秘性因素,汇通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本土历史,将支点建立在道德伦理上,实现历史的语境化,从而使人接受其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其中的深义。
刘亚斌王泽颖
关键词:原罪论
“意境”论的历史逻辑建构——由赵树功、詹福瑞的《论寄》说起
2012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论寄》将"意境"论的历史上溯自古典审美范畴"寄",并提出,"意境"论经由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人的阐发而得以完善,传统"气化"论构成其逻辑架构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历史主义角度与古典美学话语的逻辑架构忽略了"意境"论提出的处境以及不同话语结构之间复杂的交织与变迁。
刘亚斌
关键词:意境历史建构逻辑建构古典美学
历史有机的生产论: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
2013年
葛兰西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传统,强调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康德意义上的有机体,与物质基础的统一性,与社会实践活动互相斗争、融合与促进,实现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其体系性的统一化的凝聚作用使历史集团、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能够形成集体力量以获得领导权,并进而夺取政权,构建了一种"历史有机的生产论"的意识形态观。
刘亚斌
关键词: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及其运动:文化霸权理论的前奏曲
2005年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其前奏曲。其产生既有无产阶级现实斗争需要的原因,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发展,还包含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针对国内学界对文化霸权理论的“误读”,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性”的还原与反思。
刘亚斌
关键词:文化霸权马克思主义
文艺学学科重建语境中的文化研究
2008年
尽管国内学界出现文化研究的热潮,确实扩大了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其中不少新理论、新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并没有突破文艺学已有的研究范式,仍然主要局限于社会阶级批评、经济分析、意识形态的方法论与政治性旨向等前苏联文论模式,未能有效地实现文艺学学科体系的转型,难以承担其重建重任。
刘亚斌
关键词:文化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