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超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镜
  • 2篇黏膜
  • 1篇单发
  • 1篇豆纹动脉
  • 1篇血性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反应
  • 1篇氧化应激
  • 1篇乙肝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早期神经功能...
  • 1篇早期食管癌
  • 1篇早期胃癌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恶化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癌
  • 1篇食管癌患者
  • 1篇术后

机构

  • 7篇邯郸市中心医...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秦皇岛市第二...
  • 1篇邯郸市传染病...
  • 1篇唐县人民医院

作者

  • 7篇刘超
  • 3篇徐超
  • 2篇李云
  • 2篇霍会永
  • 2篇李军涛
  • 1篇刘石萍
  • 1篇相世峰
  • 1篇王军民
  • 1篇刘冰
  • 1篇王敏
  • 1篇李小军
  • 1篇王国英

传媒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消化肿瘤杂志...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国际数字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ESMTD对早期食管癌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隧道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lti-tunnel mucosal dissection,ESMTD)对早期食管癌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早期食管癌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ESMTD组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组,每组50例,ESMTD组给予ESMTD治疗,ESD组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标志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lpha,TGF-α)]及手术、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ESMTD组和ESD组术后SCCAG、TGF-α明显低于术前,ESMTD组术后SCCAG、TGF-α明显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切除标本面积、切除速度、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ESMTD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率明显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复发率低于ES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可有效降低早期食管癌患者手术创伤及SCCAG、TGF-α水平,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及促进康复,且复发少,值得临床推广。
李云刘超刘琳夏秀丽徐超闫玲新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早期食管癌并发症复发
胃间质瘤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STER治疗的251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STER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情况。依据STER术后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STE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51例胃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STER,整块切除率达100%(251/251),未见肿瘤残留,随访1年未发现远处转移、新发肿瘤或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39例(95.2%)CD117阳性,241例(96.0%)DOG-1阳性,134例(53.4%)CD34阳性,16例(6.4%)S-100蛋白阳性;术后12 h~14 d发生创面出血的患者有27例(10.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变部位、瘤体最大径、术中明显出血、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是与STER术后出血有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瘤体最大径≥4 cm、手术者操作不熟练是STE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ER治疗胃间质瘤效果理想,但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影响STE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瘤体最大径、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等。
李云刘超刘琳夏秀丽徐超闫玲新
关键词:内镜胃间质瘤术后出血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乙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效能对比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FT)对乙型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效能对比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59例(A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31例(B组),两组均接受肝组织穿刺病理检查,获取患者病理纤维化程度分期;分别对两组进行FT检查,获得两组患者的肝硬度值(LSM),尝试分析患者LSM与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关联及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肝细胞炎症程度、肝组织纤维化变化基本趋于一致,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炎症、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两组无纤维化、轻中度、重度纤维化患者的肝硬度值呈上升趋势,病理分期越严重,LSM越大,且不同病理分期L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599,321.819;均P<0.001);两组患者LSM:A组无纤维化、中轻度及重度纤维化患者LSM均低于B组,其中S0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0;P=0.079);S1~S2、S3~S4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52,6.392;P<0.001)。结论 FT为无创、定量评估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有效方式,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肝纤维化程度越高则FT检查提示LSM越高;同一病理分期下,乙型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LSM存在差异;后续可尝试构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FT检查肝脏损伤程度参考标准。
王国英宋彦莉刘超李培王敏
关键词:乙型肝炎超声检查
对老年患者消化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与对策分析
2023年
通过对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患病情况与护理关系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优化护理管理排出隐患。方法 以我院消化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110例进行研究和对比,本次实验患者均为近期在我院就诊的患者(2020年3月~2021年12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对照组,各组患者人数均等为55例;两组患者分别实施针对性安全隐患护理与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情绪、发生事故以及满意率进行对比。结果 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方案后,实验组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改善,且评估数据结果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护理方式下,实验组出现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更低,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经调查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满意度更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患者具有一定特殊性,积极采用有效的护理方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意外发生,患者接受程度更高,值得推广。
刘超
关键词:老年患者安全隐患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KK1水平与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Dickkopf同源物1(DKK1)水平与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135例AIS患者(AIS组),根据入院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NIHSS评分≤6分,39例)、中度损伤组(NIHSS评分7~14分,67例)、重度损伤组(NIHSS评分≥15分,29例);另选择与AIS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7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TIA组、106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DKK1、炎性反应指标[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抗炎因子:IL-4、IL-10、IL-13]、氧化应激指标[氧化指标:活性氧(ROS)、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分析DKK1与炎性反应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IS组血清DKK1、IL-6、TNF-α、TGF-β、ROS、AOPP水平均高于TIA组和对照组(P<0.05),IL-4、IL-10、IL-13、SOD、CAT水平均低于TIA组和对照组(P<0.05)。在AIS患者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中,血清DKK1、IL-6、TNF-α、TGF-β、ROS、AOPP水平依次升高,IL-4、IL-10、IL-13、SOD、CAT水平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KK1与IL-6、TNF-α、TGF-β、ROS、AOPP呈正相关(r=0.612、0.539、0.571、0.602、0.531,P<0.05),与IL-4、IL-10、IL-13、SOD、CAT呈负相关(r=-0.503、-0.498、-0.612、-0.542、-0.539,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DKK1水平较TIA人群及健康人群升高,DKK1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参与AIS的发病和神经损伤过程。
刘冰霍会永赵聪慧刘晓霞刘佳佳张文超刘超吴亭亭李军涛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氧化应激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
目的对早期胃癌的内镜下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普通胃镜下扫查、病灶区NBI染色、美兰染色,采用直视下活检确诊,超声胃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方法,选择EMR和ESD...
徐超王军民李小军刘石萍刘超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检查
文献传递
单发皮层下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豆纹动脉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利用全脑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 VWI)研究单发皮层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与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2020年10月—2022年1月连续住院的不伴有脑大动脉狭窄的SSI患者,根据有无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通过全脑MR VWI影像学方法评估LSA可视化程度,基底节区无法看到LSA记为LSA可视化差,LSA覆盖不到一半的基底节区域记为LSA部分可视化,LSA覆盖基底节区域一半以上的区域记为LSA可视化好。研究SSI患者发生END与LSA可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其中END组16例(20.78%),非END组61例(79.22%)。患者平均(62.21±11.03)岁,男性51例(56.7%)。END组入院时NIHSS评分[(6.13±2.09)分vs.(5.08±1.76)分,P=0.046]、TC[(4.93±1.17)mmol/L vs.(4.34±0.76)mmol/L,P=0.018]、LDL-C[(2.92±0.69)mmol/L vs.(2.28±0.53)mmol/L,P=0.003]和LSA可视化差(50.0%vs.18.0%,P=0.026)均高于非EN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LDL-C水平(OR 5.008,95%CI 1.305~19.224,P=0.019)和LSA可视化差(OR 8.673,95%CI 1.094~68.788,P=0.041)是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LDL-C水平和LSA可视化差是SSI且无脑大动脉狭窄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甜甜霍会永相世峰刘超张文超李军涛
关键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豆纹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