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涛

作品数:27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司法
  • 7篇诉讼
  • 5篇起诉
  • 5篇重复起诉
  • 5篇民事
  • 4篇纠纷
  • 4篇法院
  • 3篇信息公开
  • 3篇诉讼标
  • 3篇诉讼标的
  • 3篇禁止
  • 3篇既判力
  • 2篇医闹
  • 2篇政府
  • 2篇政府信息
  • 2篇政府信息公开
  • 2篇审限
  • 2篇司法改革
  • 2篇权能
  • 2篇自治

机构

  • 25篇武汉大学

作者

  • 25篇郑涛
  • 1篇刘学在

传媒

  • 2篇法制与社会发...
  • 2篇北方法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法学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理论探索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电子政务
  • 1篇时代法学
  • 1篇法律科学(西...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人民法治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198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城市基层自治的宪制结构与秩序被引量:2
2020年
作为当代中国“四大政治制度”之一的城市居民自治,正面临着民主实践的困局,对此不能简单归因于选举虚置或社区行政化。基于国家/社会二元视角,将居民自治权定性为自足性社会权利的论断,亦是对相关宪制惯例的忽视。在被动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行政空间与社区自治空间呈现出行政区/社区的交错样态,基层行政发挥着消解“自治失灵”风险的兜底作用。《宪法》第111条“基层群众性自治”的具体阐释应结合马克思主义自治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从群众观点和群众领导方法两个层面切入,最终将其纳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中。不同类型社区治理面临不同的中心工作,但政府权责失衡和居民参与不足是共通性问题。居民自治宪制秩序的构建和完善,应在明确其国家属性的基础上,以党的领导、组织化和政治性原则为指导,通过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动员能力,实现城市社区的直接民主。
郑涛
关键词:居民自治群众路线
依附性自治的权能实现与制度完善——基于重庆市W社区的调研被引量:1
2020年
宪政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不仅是一种民主实现机制,更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以居委会选举为特征的形式自治之不足并不代表居民自治的无效。基于重庆市W社区的调研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居住老旧化和资源匮乏的维持型社区对正式权力呈现出明显的依附性。但是,通过自我行政化和自治单元拓新,维持型社区基本实现了秩序和民主。故此,社区自治的关键是发掘自治资源而非去行政化。鉴于依附性自治的不可持续性,限制过度行政化、引入市场机制、规范院坝会和落实党建引领是未来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完善的重要方向。
郑涛
关键词:去行政化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之原告适格辨析——兼评“陆红霞案”被引量:3
2020年
新修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删除了申请者资格之“三需要”限定,虽有助于保障知情权,却可能加剧信息公开诉讼原告适格的功能紊乱。既有判断标准已突破中国行政诉讼的主观诉讼特质,在模糊信息公开申请者资格与原告适格之结构性差异的基础上,正逐渐侵蚀原告适格制度的司法调控效用。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所包含的双重目的决定着知情权的复合属性,继而表现为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中申请人的法律地位差异。鉴于主动公开类信息申请人的监督人身份,必须借助于保护规范理论,赋予具备主观公权利的利害关系人以原告资格。在依申请公开中,承认申请人之行政相对人地位的前提下,要根据实质影响状况涤除不适格的诉讼主体。将“陆红霞案”纳入原告适格的探讨框架,同样可以屏蔽非正常诉讼行为,而不必陷入“滥诉”之争。
郑涛
关键词:原告适格
司法改革应以提升法院权能为前提
2018年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这是权利话语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信条。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司法体制改革也在近年来不断推进。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这是权利话语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信条。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司法体制改革也在近年来不断推进。立案登记制度改革。
郑涛
关键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预算法院的法理基础与实现路径——兼评法院经费省级统管改革被引量:1
2021年
司法预算肩负着法院物资保障和司法权能构建的双重任务,且后者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囿于政法一体化经费保障模式和政策性经费保障路径,我国司法财政呈现出重体量轻体制的非政治化发展取向。实证分析表明,近年来以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为目标的司法经费省级统管改革仍是传统经费逻辑的延续,保障主体上移只是将可能存在的外部行政干扰替换为内部科层化管理,并未触动既有的司法预算权力格局。预算是国家权力意图和部门公共职能的体现,鉴于预算权的法院固有权力之地位,司法财政改革的核心是培育内生性动力和锻造主体性地位。预算政治框架下,预算法院的正当性在于预算软约束的破解和司法问责的实质化,以及通过预算过程的组织形塑功能实现预算自主对司法规律的有效回应。未来,我国预算法院建设要坚持全面、独立和法定的原则,通过重构"一上一下"的预算编制审批流程,强化预算监督和绩效评估,实现司法预算的硬约束。
郑涛
中国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再解读——法院权能的视角被引量:11
2021年
在法律治理化背景下,中国法院是国家能力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自身权能的强弱。我国民事案件执行难的根源在于法院权能不足,具体表现在资源汲取权能、组织协作权能、正当化权能和强制权能四个维度。集中清理活动中法院的自我政治化、行政化,模糊权力边界,扩大参与主体范围,以及执行方式的灵活性和执行目标的民生导向等,从不同层面补足了法院权能,促成执行联动的新格局。这种非常规的运动式执行活动暂时消解了执行难问题,却导致政治吸纳司法的非预期后果。执行难的最终化解依赖于常规执行中法院权能的补强,尤其是法院政治地位的提高,而非固守审执分离、司法独立、当事人主义执行模式等理论信条。要排除执行乱的话语干扰,厘清法院执行工作的责任边界,以实现民事执行工作的理性回归。
郑涛
关键词:执行难
审限的限度:民事司法转型视域下的审判与管理
2021年
在司法转型背景下,我国民事审判领域逐渐形成审判与管理的二元运作机制。审限竞争是当下司法实践的真实写照,更是审判管理异化的典型投射,其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之张力昭示着我国民事司法的效率焦虑。改革初期,审限入法塑造的朴素时间正义观标志着民事司法程序自治的初步建立。为弥补司法权威构筑的效果不彰,审限的案件管控效能日益显化,并成为替代程序正义的职责正义,与技术化监管相伴随的是规则承认前提下的隐性超审限行为。随着审限竞争的不断加剧,司法正义被庸俗化为审限内结案率指标,不仅侵蚀当事人的听审请求权,更消解着法律系统的封闭结构。混合诉讼模式下的审判管理需纳入反身法路向,以促使"悬浮"的审判管理"再嵌入"司法过程,而其关键是在多中心协同共治的前提下,通过半正式化运作机制落实服务型管理理念。
郑涛
关键词:程序自治
医闹:中国式医疗纠纷化解中的互动、博弈和异化被引量:6
2016年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疗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医闹事件日益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南平医闹事件的过程分析表明,从医疗事故的认定到医疗纠纷的化解,伴随着医闹者的问题化、借尸抗争、模糊化等行动策略以及医院、政府等其他参与主体的力量妥协和治理技术;流动性的纠纷化解过程蕴含着权力与资源的调动与配置。镶嵌在现有社会结构下的医疗维权行为,逐渐走向暴力和谋利的异化态势。因此,医闹治理必须从技术性治理向法治化治理路径转变,从而构建更加有效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
郑涛
关键词:医闹纠纷化解博弈异化
农地抵押法制实践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6
2018年
我国农地抵押融资正遭遇法律解释和制度实践的双重困境。法律解释上,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经营权作为抵押标的的"三权分置"论,与有关物权法理相冲突,也不符合抵押权成立的条件;制度实践上,以政策推动为主的农地抵押被金融机构冷遇,实际抵押人多为公司企业而非普通农户,且主要从事非农经营或者非粮种植。农地抵押法制实践的困境并非源自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备,而是市场需求不足。我国农村以代际分工为特征的"半工半耕"家计生产方式充分展现了小农经济的有效性,并从根本上否定农地抵押导向下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经营方式。未来农地抵押制度应在强化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减少政府具体干预、拓展农业融资渠道的基础上,完善抵押权设定规则。
郑涛
关键词:农地抵押经营权小农经济
非典型重复起诉行为研究
2020年
溢出构成要件识别路径的非典型重复起诉行为,主要表现为一部请求诉讼、新事实型诉讼、确认型诉讼和抵销型诉讼等。囿于诉讼标的的不确定性,无论是诉权保障下的肯定说还是诉讼效率下的否定说,都无法消解一部请求中后诉重复起诉的嫌疑。因诉讼成本考量等正当性的存在,实践中对一部请求宜区分合同纠纷与侵权纠纷,通过“可期待性”理论予以具体化处理。新事实作为禁止重复起诉消极构成要件并不具有绝对性。后遗症再诉的适法性在于侵权结果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无法强迫受害人提出将来给付之诉。不同于继续履行和对待给付,诉讼和解在程序上发生禁止另诉的效果。确认之诉与给付之诉并行时,即便后诉不属于重复起诉,鉴于消极确认之诉的攻击性,也应强制合并审理。抵销抗辩具有既判力,以抵销额度为限。
郑涛
关键词:确认之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