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振华
-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地理距离、海拔和气候差异对独龙江流域维管植物群落物种空间相异性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7年
- 物种相异性(species dissimilarity)主要反映了群落物种组成的时空变化,其与随机和确定性因素之间的关系能揭示群落构建及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机理。本文以独龙江流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群落间Jaccard物种相异性指数为指标,分析它同地理距离、气候和海拔差异之间的关系及各类因子影响的权重。结果表明,群落间Jaccard物种相异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42–1,且随自然对数转换的地理距离、海拔和气候差异(多年日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大而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地理距离、气候差异和海拔差异可以解释独龙江流域群落物种相异性指数将近30%的变异。地理距离单独解释度为18.80%,气候差异和海拔差异分别可以解释3.47%和0.10%。研究结果表明,独龙江流域群落物种在空间上的更替是环境限制和扩散限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间物种相异性较大,且影响物种更替的因素中地理距离占有较大的权重,说明在对该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在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地形的阻隔作用和繁殖体扩散能力的大小。
- 蒙洋邱月邱月王翠玲臧振华王翠玲申国珍臧振华张学耀
- 基于森林碳库动态评估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被引量:6
- 2018年
- 保护区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最有效方式,但其保护成效有待提升,土地利用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基于神农架地区近20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积累,通过异速生长模型、生物量方程、抽样加权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格局下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凋落物、粗木质残体、土壤有机碳5个碳库动态,分析论证了20年间(1990–2010)神农架保护区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保护成效。研究发现,林地占神农架保护区总面积的92.76%,其中针叶林(51.85%)、落叶阔叶林(35.11%)及常绿阔叶林(4.47%)3种森林类型合计占林地面积的98.56%。20年间神农架保护区林地面积增加了0.11%,灌木林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8.85%和6.06%。神农架保护区2010年碳储量为24.24 Tg C(22.57–26.62 Tg C),土壤有机碳和地上碳合计占全部碳储量的90.68%。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3种森林类型碳储量占神农架保护区碳储量的95%。20年间神农架保护区5个碳库碳储量均有所增加,共固碳25.04 kt C(21.83–29.57 kt C),固碳率为1.21 kt C/年(1.09–1.48 kt C/年),其中地上生物量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分别增加14.50kt C(11.81–18.31 kt C)和6.84 kt C。保护区内总碳库碳密度高于保护区外22.37 t C/ha。研究结果表明,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森林固碳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邓舒雨董向忠马明哲臧振华徐文婷赵常明谢宗强申国珍
- 关键词:固碳碳库
-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和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保护成效被引量:16
- 2017年
-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已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中急需考虑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保护区1980年、1990年、201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DEM数据和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 hubeiensis)分布及行为特征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集合种群容量(metapopulation capacity),分析了神农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1980–2015)森林的面积变化、驱动因素以及川金丝猴栖息地面积和破碎化动态格局,论证了神农架保护区对森林和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保护成效。结果表明,神农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保护区内森林面积增加了34.27%,森林覆盖度由47.94%上升到64.36%,增加了16.42%,其中82.77%的新增森林为灌木林和疏林转变而来;川金丝猴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17.70%,集合种群容量增加了515.17%,最适宜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显著降低。天然林保护工程(the Natural Forest Conservation Program,NFCP)和退耕还林工程(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实施后,保护区内森林面积增加了23.24%,森林覆盖度增加了12.77%,川金丝猴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14.29%,集合种群容量增加了367.20%。本研究结果表明,神农架保护区在森林和旗舰种栖息地保护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成效。
- 王翠玲臧振华邱月邓舒雨冯朝阳谢宗强徐文婷刘蕾陈全胜申国珍
- 关键词: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栖息地
- 刺桐姬小蜂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评价被引量:2
- 2017年
- 刺桐姬小蜂是我国的重要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之一,目前仍具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入侵的潜在风险。以刺桐姬小蜂福建种群的不同虫态为对象,分别测定其在低温条件下的过冷点(SCP)和死亡率;并利用逻辑斯蒂模型Ⅰ、Ⅱ(改进型)拟合其死亡率与低温累积的关系,并进一步测算各虫态的致死中有效伤害低温累积(LSIT50)。研究结果表明: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均小于-10.0℃,仅雌成虫与其它虫态之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属耐结冰型;各虫态死亡率均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且在5℃以下超过80%的个体死亡,表明5℃以下低温对各虫态的存活影响最大,其中以雄、雌成虫耐受性最弱,幼虫的耐受性最强;两个逻辑斯蒂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低温暴露死亡率与低温累积的关系(R2>0.98,P<0.01),分别测算各虫态的LSIT50值分别为:幼虫>蛹>雌成虫>雄成虫,从理论上也验证了幼虫对低温耐受性最强;虽然模型Ⅱ的LSIT50值仅略高于模型Ⅰ的理论值,由于前者兼顾了昆虫冷伤害的上限温度(ULCIZ)对害虫的影响,较真实地模拟自然条件下昆虫所经历的持续降温过程,更适于定量评价昆虫耐寒性。上述研究结果对预测害虫的适生分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 林浩宇臧振华付烈庆林建辉梁光红
- 关键词:刺桐姬小蜂低温胁迫耐受性
- 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格局与热点区研究
- 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和热点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东缘,包括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系、相岭山系以及凉山山系,栖息地总面积约为23,0...
- 臧振华
- 关键词:大熊猫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
- 大熊猫分布区近半个世纪逐日气温空间插值分析
- 2018年
- 【目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气温分布是准确模拟物种适宜分布区的基础。大熊猫分布区是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属于典型山地地形。【方法】为了有效消除海拔效应在气温空间插值中的误差,本研究基于线性递减率调整法(linear lapse rate adjustment,LLRA)对大熊猫分布区4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日最高气温(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d Tmax)、日最低气温(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d Tmin)和日平均气温(daily mean temperature,d Tmean)进行了空间插值,评估了LLRA插值法的准确度,并分析了近半个世纪大熊猫分布区气候变暖的格局。【结果】结果表明,使用LLRA法校正误差的局域递减率插值,准确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递减率和初步局域递减率;大熊猫分布区将近90%的区域d Tmax、d Tmin和d Tmean同时显著上升,上升最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秦岭和岷山西北部;d Tmax、d Tmin和d Tmean显著上升的中位速度分别为每100年上升1.68、2.32和1.77℃,超过3/4的区域d Tmin上升速度大于d Tmax;在气象站点代表的低于3 500 m的海拔范围内,d Tmin和d Tmean的变化速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d Tmin的上升趋势大于d Tmean。【结论】本研究证明了LLRA法能有效消除海拔效应在气温空间插值时造成的误差,提高山地气温空间插值的准确度。研究发现,大熊猫分布区近半个世纪经历了显著变暖,由LLRA插值获得的逐日气温分布图可为进一步评估变暖对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提供基础。
- 臧振华肖倩茹杨旭煜古晓东张公华董向忠申国珍李俊清
- 关键词:空间插值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保护
- 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和热点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信息,结合遥感影像、文献信息和专家经验,研究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及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丰富度空间格局,确定了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分析了大熊猫保护区对热点区保护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分布区内,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有293种,包括哺乳动物109种、鸟类58种、爬行动物18种、两栖动物35种、高等植物73种;其中,IUCN极危物种11种、濒危物种48种、易危物种111种、近危物种74种,列入CITES附录Ⅱ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6种;293种珍稀濒危物种中,133种为中国特有,19种为大熊猫分布区特有。大熊猫分布区中,岷山的文县和平武,邛崃山的汶川、宝兴和康定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达到15~19种/km2,物种密集区呈块状或线状破碎化分布;秦岭山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集中分布区,丰富度为5~6种/km2;海拔1 400~1 600 m和1 800~2 000 m,分别为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区段,物种丰富度达186种和77种;800~2 800 m是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最密集的海拔范围,分别覆盖了88.4%的珍稀濒危物种和87.2%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区有6个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0.5%,覆盖了分布区85%的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7.2%,覆盖了85%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区,覆盖了27.6%的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和21.4%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保护了71.7%的珍稀濒危物种和70.7%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和维护大熊猫种群的持续生存提供科学依�
- 臧振华申国珍徐文婷李俊清谢宗强
- 关键词:珍稀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