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名润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纳米
  • 2篇氧化铈
  • 2篇光催化
  • 2篇催化
  • 1篇氮化
  • 1篇氮化硼
  • 1篇形貌
  • 1篇亚胺
  • 1篇氧化偶联
  • 1篇氧空位
  • 1篇英文
  • 1篇原位红外
  • 1篇中空球
  • 1篇软模板
  • 1篇水体系
  • 1篇酸盐
  • 1篇偶联
  • 1篇片状
  • 1篇片状结构
  • 1篇氢还原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山...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9篇李名润
  • 2篇张志鑫
  • 2篇王峰
  • 2篇李灿
  • 2篇韩洪宪
  • 2篇王业红
  • 2篇申文杰
  • 1篇马艺
  • 1篇塔娜
  • 1篇刘妍
  • 1篇王敏
  • 1篇蒋景阳
  • 1篇杨启华
  • 1篇樊卫斌
  • 1篇杨维慎
  • 1篇董春燕
  • 1篇朱雪峰
  • 1篇陆安慧
  • 1篇展恩胜
  • 1篇张哲

传媒

  • 7篇Chines...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氧掺入MoS_2调节芳香硝基化合物选择性转氢还原(英文)被引量:1
2016年
芳香胺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染料、农药、医药及其他精细化学品.目前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制备芳香胺的多相催化体系多使用含有d6–d10贵金属以及高活性Ni的催化剂.为了提高反应的选择性,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控制、合金效应、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溶剂以及添加剂的筛选等不同手段被采用.考虑到该类催化剂复杂的制备方法以及易氧化的性质,近年来稳定高效的非贵金属体系的开发得到了广泛关注.MoS2是一类重要的高温加氢催化剂,不饱和的Mo位点(CUSMo)被认为在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作为代表性的二维材料,MoS2的活性位点多集中于层状结构的边楞结构处.占有最大暴露面积的基面结构因为稳定的Mo-S化学键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多表现为催化惰性.通过剥离的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活性位点的数目,但新增的活性位点仍然多集中于层状结构的边楞结构处而不是基面.在MoS2与MoO2结构中Mo-S和Mo-O的键长不同,同时S和O的配位形式也不同.可以预见的是,如果MoS2结构中的一部分S元素被O元素取代,在这样的材料中将会出现大量缺陷以及活性CUS Mo结构.结合先前关于硫化钼材料的制备方法,我们通过部分硫化还原[Mo7O(24)]^6-前驱物的方法制备了氧掺杂的MoS2材料(标记为O-MoS2).通过XRD,XPS,Raman和EDX等表征发现,不同的Mo-O结构存在于O-MoS2材料中.HRTEM表征结果显示,O-MoS2表面存在着丰富的结构缺陷.EXAFS结果显示,O-MoS2材料中可能含有四配位以及五配位的CUS Mo结构.以甲酸铵还原硝基苯为探针反应检测了CUS Mo结构.发现O-MoS2可以在水相条件下高效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生成相应的芳香胺,且催化剂稳定,可以多次循环使用.结合对照不同催化剂的NH3-TPD数据以及MoS2结构模型,我们发现O-MoS2材料中含有�
张超锋王旭李名润张志鑫王业红司锐王峰
关键词:二硫化钼芳香硝基化合物甲酸盐
短10元环孔道片状垂直交错ZSM-5分子筛合成被引量:1
2020年
分子筛酸性位位于其亚纳米孔道中,赋予其独特的择型催化特性,在烃类催化转化中有重要应用.但传统分子筛的晶体尺寸通常在微米尺度,因此狭长的孔道结构使得分子与活性位的接触受到扩散限制.通过控制分子筛晶体生长习性,选择性暴露分子筛孔道开口晶面,截短分子筛孔道长度,可以有效解决扩散问题.例如通过控制ZSM-5分子筛沿b轴的生长,合成了具有单晶胞层厚度(2 nm)的二维片层状分子筛,有效的促进了分子扩散、大大提高了其在甲醇转化中的寿命.但这类ZSM-5分子筛的合成需要使用特殊的多头季铵盐模版剂,且一般SiO2/Al2O3比大于100,不利于其实际应用推广.本文开发了一种使用简单有机胺模版剂(TEDA)合成片状垂直交错结构ZSM-5的新方法,并采用电子显微分析对所制ZSM-5分子筛晶体生长方向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催化甲醇制汽油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所得ZSM-5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和典型微孔分子筛吸附特征,微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分别为251 m2/g和0.12 cm3/g.电镜结果表明,其晶体结构特征为:一簇平行子片垂直生长于一个母片上的交错结构,母片呈现异于常见六边形MFI的八边形结构,大小约3-5μm,子片大小约1-2μm,子片和母片的厚度均约为100-200 nm.母片平行于MFI晶体的(010)平面,因此母片表面暴露直孔道开口,且其直孔道长度约100-200 nm.子片与母片连接处的选区电子衍射(电子束沿[010]方向入射)与母片的选区电子衍射完全一致,子片垂直于[100]方向,且子片相互间以平行方式排列,这些证据均说明子片在母片上的生长方式很可能是外延生长,而非粒子堆积机理.因此,子片平行于MFI的(100)晶面,表面暴露之字形孔道开口,且之字形孔道长度约100-200 nm.进一步通过表征不同水热晶化时间的样品,研究了其可能的生长机制.结果表明,水热晶化72 h后,XRD图出现微弱的MFI晶体特征衍射峰,SEM
展恩胜熊志平周燕李名润王鹏飞樊卫斌申文杰
关键词:ZSM-5片状结构分子扩散
晶界处纳米粒子抑制钙钛矿型混合导电透氧膜材料相变
【引言】多晶材料中,晶界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往往是相变的起始处。无论是在金属中,还是在陶瓷中,晶界诱导的相变通常会使材料的性能衰减。因此,我们以BaSrCoFeO(BSCF)透氧膜为例,提出了向晶界处引入纳米粒子(BaC...
刘妍李名润朱雪峰杨维慎
文献传递
Pt/SrTiO_(3)光催化全分解水过程中水氧化活性位点的研究
2022年
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是转换太阳能的理想途径之一.目前,实现光催化全分解水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多为n型半导体,并且需要担载助催化剂.当n型半导体担载产氢助催化剂时,由于能带弯曲,空穴更容易迁移至半导体的表面.因此,n型半导体的表面被认为是产氧活性位点.光催化全分解水过程中,水氧化半反应被认为是速率决定步骤,因此,深入认识水氧化活性位点意义重大.SrTiO_(3)是一种能够高效光催化全分解水的n型半导体光催化剂,Pt是一种常见的产氢助催化剂.本文以Pt/SrTiO_(3)为模型体系,对光催化全分解水过程中水氧化活性位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光催化全分解水过程中水氧化活性位点主要位于Pt与SrTiO_(3)的界面处.首先,利用光氧化沉积实验研究了水氧化活性位点.光生空穴可以将Pb^(2+)氧化为PbO_(2),因此,可以利用电镜观察PbO_(2)的沉积位置,并推测出水氧化活性位点位置.扫描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更多的PbO_(2)沉积在Pt与SrTiO_(3)的界面处.电子顺磁共振、热分析以及扫描透射电镜等结果表明,真空热处理Pt/SrTiO_(3)样品时,Pt与SrTiO_(3)界面处的氧原子更容易失去,同时伴随着氧空位的生成,该界面氧空位的生成,与Pt/SrTiO_(3)在真空热处理前的光催化全分解水过程密切相关,与助催化剂的担载方式无关.只有先经历光催化全分解水反应的Pt/SrTiO_(3),才更易生成界面氧空位.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水氧化活性位点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结果发现,当水氧化反应发生在SrTiO_(3)的表面时,第一个质子移除步骤是速率决定步骤,过电势为2.17 V;当水氧化反应发生在Pt与SrTiO_(3)的界面时,第三步是速率决定步骤,过电势仅为0.62 V.Pt与SrTiO_(3)界面处发生水氧化反应的过电势,远低于SrTiO_(3)表面发生水氧化反应的过电势.这表明水氧化活性位点主要位于界面处,理论计算结果也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揭
张宪文李政刘太丰李名润曾超斌松本弘昭韩洪宪
关键词:活性位点氧空位助催化剂
基于镧和铬共掺杂钛酸锶产氢光催化剂构建Z机制全分解水体系(英文)被引量:7
2018年
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表面结构等都会对自身性质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认识和理解光催化材料自身结构和光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设计合成更高效的光催化剂以及光催化复合体系.本文通过聚合络合法和溶胶凝胶水热法分别制备了镧和铬共掺杂的光催化剂,标记为和在碘化钠或甲醇作为牺牲试剂的产氢反应中,担载Pt的样品显示了光催化活性,而担载Pt的样品活性很低,甚至无活性.我们将这两种材料分别作为产氢光催化剂与三氧化钨耦合构建Z机制全分解水体系.研究发现,只有体系观察到了氢气和氧气的产生.在第一个10 h的循环反应中,产生的摩尔比为3.7,明显高于水分解为2的化学计量比.这是因为在反应起始时加入的是Na I,质子还原产氢反应占据了主导.随着氢气的不断产生,部分I-被氧化成了IO_3-,而IO_3-的存在就可以驱动氧气的产生,由于溶液中氧化还原电的共存就可以持续驱动氢气和氧气的同时生成.为了测试体系的稳定性,我们将前面产生的气体完全抽空后又进行第二次10 h的循环反应,总共进行三次循环反应.在第一次循环过程中氢气、氧气生成速率分别为9.1和2.4mmol h^(–1),第二次循环其速率分别为9.9和3.7mmol h^(–1),第三次循环速率分别达到10.4和4.9mmol h^(–1).此外,通过三次循环后摩尔比为2.1,接近水分解的化学计量比.结合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Mott-Schottky曲线可以确定两种样品的能带位置.从能带位置示意图可知,两种样品都具有足够负的导带电势还原质子产氢以及足够正的价带电势氧化水产氧.需要指出的是样品的导带电势比样品的导带电势更负,这意味着前者的导带电势更有利于还原质子产氢.霍尔效应测试的结果表明,两种样品均显示出n型半导体的特征,此外样品显示出比样品更快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更高的载流子浓度.因�
贾玉帅赵丹李名润韩洪宪李灿
关键词:钛酸锶分解水产氢
基于“软模板固定化”策略构建多维空间多级有序孔结构材料及其光催化应用
李小波刘晓马艺李名润李灿杨启华
关键词:中空球光催化模板剂
纳米二氧化铈催化制备亚胺(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近年来,金属氧化物的晶面效应及其独特的催化性能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二氧化铈(CeO2)因具有储放氧性质、易于形成氧空位等特点,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尤其是作为催化剂,可用作活性相、载体、复合催化材料等.CeO2的晶面效应主要由于晶面上氧空位的性质引起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条件下氧空位的动态转化过程,如水汽变换反应、有机物脱除等.但是高温下CeO2中氧空位的活泼性,增加了晶面效应的复杂性.因此,利用低温液相有机反应作为探针,研究晶面效应是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我们近些年的工作研究了CeO2不同晶面上的酸性及催化水解性能,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在温和条件下,采用有机探针反应,研究不同晶面的氧化还原性质.亚胺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含氮有机中间体,在生物、农药、医药等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传统的亚胺合成方法是将醛类化合物或酮类化合物与胺类在酸催化剂的作用下直接缩合.近年来出现了新的亚胺合成方法,例如通过胺类氧化脱氢、炔烃的氢胺化、醇胺脱氢/氧化偶联等,其中醇胺脱氢/氧化偶联的方法因具有原料廉价易得、过程清洁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最近,Masazumi Tamura等研究发现CeO2能够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催化醇胺氧化偶联制亚胺,通过一系列表征发现CeO2的高活性主要由于其氧空位中存在丰富的活性氧物种.然而,CeO2的晶面效应及其在此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以及不同晶面上的氧化还原性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CeO2的晶面效应及其在醇胺氧化偶联制亚胺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60 oC),CeO 2能够高效催化苯甲醇与苯胺反应制备亚胺,并且对底物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在催化一系列醇与胺氧化偶联制亚胺的反应中,对于大部分底物,醇类化合物的转化率可达89%以上,亚胺类化合物的选
张志鑫王业红王敏吕建民李利花张哲李名润蒋景阳王峰
关键词:二氧化铈氧化偶联亚胺
富缺陷BN负载的高分散Cu催化乙醇脱氢制乙醛被引量:1
2022年
生物乙醇作为平台分子通过催化转化的方法可以制备烯烃、乙醛、丁醇和芳香化学品等,其中乙醛是生产乙酸、季戊四醇、三氯乙醛、山梨酸等重要化学品的原料.随着乙醛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发展以乙醇直接脱氢生成乙醛的工艺,具有联产氢气、原子经济性高、产物易分离的优点,符合国际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要求,有望替代当前乙烯氧化法生产工艺.乙醇分子比较活泼,催化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脱水、羟醛缩合等副反应,导致乙醛的选择性降低.根据文献报道,Cu基催化剂可解离吸附乙醇,选择性断裂C-H键,是有效的乙醇直接脱氢催化剂.常规氧化物负载的铜基催化剂往往存在乙醛选择性低、Cu物种易团聚失活等问题.本文通过球磨方法处理商业六方氮化硼(h-BN),从而得到表面缺陷,使其边缘暴露一定的-OH和-NH_(2)等极性官能团,进而增强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抑制Cu物种的团聚,提高Cu基催化剂在乙醇脱氢反应中的稳定性.考察了不同负载量下Cu物种的分散情况,发现当负载量高达5%(5Cu/BNS)时,Cu物种仍然能够保持高分散.5Cu/BNS催化剂在280°C,WHSV=9.6 h^(-1)反应条件下,催化生成乙醛选择性达到98%,乙醇转化率为82%,且反应50 h后活性保持不变,Cu物种在BNS载体上仍保持高度分散.结合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证实BNS表面存在B-OH官能团,增强了Cu物种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提高了Cu催化剂在乙醇脱氢反应中的稳定性.通过原位红外实验对反应物在载体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进一步理解5Cu/BNS表现出优异的乙醛选择性的原因.结果表明,乙醛在BNS载体上不发生吸附.从结构化学的角度来说,BNS富π电子,与乙醇的羟基相互作用但是与乙醛的富电子的C=O官能团相互排斥,促进产物乙醛脱附,因此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该方法为设计一种高分散Cu基催化剂提供了新策略,相比于文献报道的催化体�
程世群翁雪霏王庆楠周百川李文翠李名润贺雷王东琪陆安慧
关键词:高分散原位红外
氧化铈形貌对Pd纳米粒子分散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氧化铈由于在氧化和还原气氛下具有快速Ce^(4+)/Ce^(3+)氧化还原循环作用,使其具有优异的储放氧能力,不仅可以分散和稳定金属粒子,还可在界面处与金属物种发生化学键合,并形成活性位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催化反应体系,且表现出显著的形貌效应.通过对氧化铈形貌进行调控,使其暴露特定(111)、(110)和(100)晶面,已成为调节金属-氧化铈相互作用强度及金属物种电子、几何结构,提高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但对其机制及活性位结构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以氧化铈纳米粒子和纳米立方体为载体,其中氧化铈立方体平均尺寸为23 nm,主要暴露6个{100}晶面,边缘和截角暴露少量{110}及{111}晶面;球形氧化铈纳米粒子平均尺寸为11 nm,主要暴露{111}晶面;并进一步将2.0 wt%Pd物种分散在氧化铈立方体和球形纳米粒子上,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研究了钯物种在氧化铈球形粒子和立方体上的原子结构和化学环境,进而分析了纳米结构氧化铈形貌对钯物种分散的影响.在球形氧化铈纳米粒子上主要形成了平均尺寸为2.0 nm的非晶态Pd纳米粒子以及极小的Pd物种,这主要是因为球形氧化铈纳米粒子上丰富的表面氧空位可通过Pd-CeO_(2)强相互作用和Pd物种紧密键合.氧化铈立方体上的晶态Pd粒子尺寸为2.9 nm,金属与载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面,且Pd原子嵌入到氧化铈晶格中.同时,CO化学吸附测试也证明了氧化铈球形粒子上的钯分散度(70%)高于氧化铈立方体(52%).对于甲烷燃烧反应,主要涉及发生在金属粒子表面的PdO/Pd氧化还原循环,即Pd被O2氧化,PdO被CH_(4)还原,富氧条件下决速步骤是PdO对CH_(4)中C−H的活化,因此氧化铈立方体表面大尺寸的晶态Pd粒子被氧化后更容易被CH_(4)还原,有利于PdO/Pd氧化还原循环,从而具有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然而在CO氧化反应中Pd/CeO_(2)却�
董春燕周燕塔娜塔娜李名润李名润
关键词:甲烷燃烧CO氧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