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森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遂宁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样癌
  • 3篇表皮
  • 3篇表皮样
  • 3篇表皮样癌
  • 1篇咬肌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预后
  • 1篇张口
  • 1篇张口度
  • 1篇腮腺
  • 1篇腮腺区
  • 1篇腮腺咬肌区
  • 1篇生物学
  • 1篇松解
  • 1篇内眦
  • 1篇内眦赘皮
  • 1篇内眦赘皮矫正
  • 1篇内眦赘皮矫正...
  • 1篇皮温
  • 1篇肿瘤

机构

  • 4篇遂宁市中心医...
  • 1篇遂宁市第三人...

作者

  • 4篇杨森
  • 2篇彭为
  • 2篇王强
  • 1篇刘唯
  • 1篇郭丽娟
  • 1篇赵聪
  • 1篇杨艳
  • 1篇罗佳

传媒

  • 2篇西部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1例
2016年
患者,女,32岁,因"右侧耳下痛性肿物渐增长5年余"入院。专科检查:右侧腮腺咬肌区查及一5cm大小膨隆区,质地中等偏硬,按压有明显疼痛,界限欠清,活动度差,表面皮肤色泽略红,皮温稍高,患者皱眉,鼓腮正常,口角无歪斜,张口度及张口型正常,腮腺导管口分泌液清亮,导管口无红肿,双侧颞下颌关节动度一致,鼻咽部未见异常。
彭为王强梁海桥杨森
关键词:腮腺区腮腺咬肌区张口度分泌液皮温表皮样癌
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主要临床和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8例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术后3、5、10年的生存率,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预后情况:78例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3、5、10年的总体生存率依次为98.6%、89.6%和73.5%。2单因素分析结果:高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Log-rank=10.03,P<0.01)、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值(Log-rank=8.57,P=0.0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结果:分化程度(HR=12.71;P=0.02)和淋巴结转移(HR=6.84;P=0.01)是影响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临床、病理因素。对于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以提高术后预后。
罗佳杨艳杨森
关键词: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预后影响因素
同期行改良小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与重睑成形术的技术要点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改良小切口内眦开大术与重睑成形术技术要点,以达到术后内眦充分开大、瘢痕隐蔽、形态理想的目的。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2例轻、中度内眦赘皮伴单睑的患者同期进行内眦赘皮矫治术与重睑形成术。随机抽取43例为实验组,采用改良内眦小切口,以松解内眦赘皮、缩短内眦韧带,同时联合重睑成形术进行矫治。另外39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形成术进行矫正。结果术后1~6个月随访,两组82例患者,均达到切口一期愈合,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小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进行不同类型重睑形成术,手术效果确切,基本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轻中度内毗赘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但术中需注意五个技术要点:包括新内眦点的准确定位、内眦区眼轮匝肌的充分剪断与松解、内眦韧带的缩短、新内眦角上方、下方猫儿畸形的调整。
郭丽娟刘唯杨森高锦越
关键词:重睑成形术
TSP-1基因在口腔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TSP-1基因在口腔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与该肿瘤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76例口腔粘液表皮样癌患者,对其癌组织中TSP-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该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376例患者中,高度、中度及低度恶性伴淋巴结转移者分别41.9%、13.6%、2.1%,且不同解剖位置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所不同。52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同一侧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的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27.2%、33.7%、14.1%、1.9%及1.9%,高度恶性明显多于低度恶性(P<0.05)。323例随访患者中,无复发或者转移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情况(P<0.05)。TSP-1阳性组的MVD为(18.4±4.9),阴性组为(29.8±6.3),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TSP-1基因在处于低分化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几率显著小于高分化的组织,处于低分化的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的密度以及细胞进行增殖的活性都高于高分化的组织,TSP-1基因能够抑制患者血管再生。
赵聪杨森彭为王强
关键词:生物学分子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