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锋
- 作品数:35 被引量:573H指数:15
- 供职机构:西北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
- 万信孙兰东梁芸王有恒韩兰英贾建英申恩青王小巍方锋
- 干旱对农业影响部分完成了冬小麦种植区和面积遥感估算,西峰代表站点典型气候年型多指标干旱定量化评估对比分析及适用性的确定.针对作物水分亏缺指数法在黄土高原应用没有考虑上年伏秋降水影响的问题,以西峰为代表对水分亏缺指数法干旱...
- 关键词:
- 关键词:农业气候干旱监测
- 2009~2010年河西走廊大风日低空垂直切变和湍流统计特征被引量:5
- 2014年
- 为了给河西走廊风电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西走廊14 座风能观测塔2009 年9 月至2010 年8 月的资料,分析了大风日低空垂直切变和湍流的演变和分布.结果表明:大风日风速垂直切变指数年平均在0. 092 ~0. 158 之间,较国标有些偏低;10 ~ 30 m、10 ~ 50 m 和10 ~ 70 m 的大风日风速垂直切变指数比非大风日偏小;低层风速垂直切变大,高层风速垂直切变小;大风日10 m、30 m、50 m 和100 m 4 层的年平均湍流强度为0. 11,比非大风日偏小一半左右;在大风日,随风速增大,风速不均一性减小,风向趋于稳定.
- 董安祥蔡忠兰方锋向军杨苏华
- 关键词:河西走廊低空垂直切变湍流
- 黄土丘陵区大垄沟优化措施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 2005年
- 使用间作套种、普通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措施对黄土丘陵地区的大垄沟种植方式进行了改良和优化。结果表明,普通地膜、液态地膜和间套优化措施能够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期的光合速率,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生理日变化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田间各时段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 方锋黄占斌
- 关键词:玉米生理特性黄土丘陵区液态地膜干物质积累量黄土丘陵地区
- 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9
- 2005年
- 就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植物光合、呼吸、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植物体内养分含量、生物量、产量的影响,及对C3、C4植物影响的差异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综评,并就高CO2浓度与光照、温度、氮素营养水平等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后植物生长、耐旱性、地理分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王静方锋尉元明
- 关键词:CO2浓度农业生产
- 甘肃省太阳能资源评估被引量:46
- 2010年
- 按照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甘肃省6个辐射站的资料,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分析了甘肃省的太阳总辐射,同时利用实测日照时数资料,分析评估了甘肃省太阳能资源的其它参数,并给出了甘肃省太阳能参数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甘肃省西部、中部地区属于太阳能丰富、较丰富区,南部属于太阳能可利用区。
- 朱飙李春华方锋
- 关键词:太阳能
- 大垄沟及其改良措施对玉米生长和WUE影响的研究
- 该文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作物产量低下、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的状况,选用地模、液态地膜、保水剂、聚丙烯胺(PAM)等4种材料覆盖和间作大豆措施对目前陕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大垄沟种植技术进行改良.试验在延安市宝...
- 方锋
- 关键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玉米生长
- 西北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系统开发与应用被引量:6
- 2010年
- 利用VS2005,SQL2005,Surfer8.0等工具开发建成了"西北区域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系统",该系统为西北区首个区域性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系统。该系统为B/S架构的网络化软件,业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操作获得西北各省区丰富的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生态干旱等数据信息。该系统实现了对干旱监测、预警、评估等业务工作的支持,能够进行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综合干旱指数,彭曼蒸散,作物水分亏缺度,水资源评估,干旱灾情评估等50多种指标模型的自动计算,可为大气、农业、生态等领域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提供丰富的图形、表格和文本等数据信息。该系统集成度高,运行过程基本为自动处理。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西北区域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中运行,并为西北区域和各省干旱监测预警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 方锋梁东升张存杰
- 关键词:干旱监测
- 黄土高原芨芨草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22
- 2004年
- 通过对芨芨草草地土壤水分状况及芨芨草水分利用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芨芨草地土壤贮水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剖面可依含水量变化分为3层,即速变层、活跃层和稳定层。芨芨草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以6月份为最高,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7月份最高,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 王静程积民万惠娥方锋
- 关键词:芨芨草土壤水分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浅层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被引量:7
- 2013年
- 利用1971—2010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5—10月浅层地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玛曲地区近40 a来浅层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玛曲地区各月平均浅层地温以0.20~0.71℃.(10a)-1的速率上升,其中20 cm平均地温增温的趋势最显著,5 cm平均地温增幅最小,浅层地温升温的趋势随深度的增加而更为显著。在2000年之前,浅层地温以负距平变化为主,2000年之后为正距平。20世纪70年代浅层地温最低,2001—2010年达到最高。1971—2010年夏季玛曲地区5、10、15、20 cm浅层平均地温均发生了升高突变。夏季浅层平均地温与同期的平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20 cm平均地温与同期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22,且两者在变化趋势上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夏季浅层平均地温与冬季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其变化对冬季降水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宁和平张建勇方锋敖泽建
- 关键词:浅层地温气候变化气候突变气候倾向率黄河上游
-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化效应及其在增暖中的贡献率被引量:25
- 2007年
- 利用西北地区27个城市气象站及其邻近的65个气象站1961—2000年40年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西北地区不同级别的城市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西北地区1961—2000年城市化效应存在正负两种类型,效应范围为-0.41-0.69℃,城市化效应在温度升高中的贡献率为5.3%-27.7%。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效应有较大区别,大城市效应最强、最稳定,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最弱,并且容易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期的城市效应也不同,1961—2000年平均城市化效应为0.02℃,1981—2000年为-0.01℃,1991—2000年为0.24℃。总体来说,城市效应在全区温度增暖中所占比例较小,西北地区增暖主要为自然因素导致。
- 方锋白虎志赵红岩杨苏华
- 关键词:城市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