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刚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铁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基底
  • 4篇基底膜
  • 3篇型胶原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肿瘤
  • 2篇腺癌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 2篇计数
  • 2篇胶原
  • 2篇胶原酶
  • 2篇癌基因
  • 2篇RAS癌基因
  • 2篇AGNOR计...
  • 2篇肠癌
  • 2篇P21
  • 1篇蛋白
  • 1篇低氧
  • 1篇低氧性

机构

  • 6篇上海职工医学...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上海铁道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张志刚
  • 4篇吴金莺
  • 2篇翟为溶
  • 1篇方芳
  • 1篇方芳
  • 1篇何公平
  • 1篇张静波
  • 1篇吴金莺
  • 1篇应越英
  • 1篇傅向东
  • 1篇何钟磊
  • 1篇张静波
  • 1篇付向东

传媒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膀胱癌中基底膜与Ⅳ型胶原酶的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为了探讨膀胱癌细胞基底膜与Ⅳ型胶原酶在肿瘤浸润生长中的作用和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基底膜的改变与Ⅳ型胶原酶的分布作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基底膜在对照组乳头状瘤中完整连续,而在移行细胞癌中出现断裂与缺失,并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与之相应的是,Ⅳ型胶原酶在乳头状瘤中阳性率为20%,而在膀胱癌中阳性率为648%,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膀胱癌中的阳性率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而增高。提示Ⅳ型胶原酶对膀胱癌的基底膜破坏及癌肿浸润转移起重要作用。
张志刚吴金莺何钟磊张建民方芳
关键词:膀胱肿瘤IV型胶原酶基底膜
基底膜和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形态学变化被引量:2
1992年
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10例乳腺良、恶性肿物基底膜(BM)和肌上皮细胞(MEC)的分布情况。结果归纳为三组:(1)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及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BM及MEG完整连续;(2)早期浸润癌,两者呈现中断现象,形成缺口;(3)浸润癌则仅片段阳性或完全消失。以图象分析仪测定腺管或癌巢Ⅳ型胶原阳性段长度占相应腺管或癌巢周径百分比之均值,三组分别为98%,89%和46%或<10%。癌细胞DNA图象分析显示非整倍体细胞数量多少与该导管BM完整性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免疫组化显示的BM和MEG完整与否,是判断乳腺癌是否浸润及浸润程度的良好标志。
张志刚翟为溶应越英
关键词:乳腺癌基底膜肌上皮细胞形态学
人大肠癌中Ⅳ型胶原酶与基底膜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目的观察Ⅳ型胶原酶和基底膜在大肠癌生长中的相互关系及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p21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对86例人大肠癌组织的Ⅳ型胶原酶表达及基底膜的改变作对照研究。结果大肠癌组织中Ⅳ型胶原酶的阳性率为83.72%(73/86),与对照组癌周正常肠粘膜的阳性率1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同时,双染色显示Ⅳ型胶原酶阳性的癌组织基底膜表现为不连续,出现缺口、片段缺失或完全消失等形态。此外,肠癌中Ⅳ型胶原酶的分布与p21的表达呈正相关(r=0.974,p<0.01)。结论Ⅳ型胶原酶的分泌对肠癌基底膜破坏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生长特性的辅助指标。
张志刚张静波吴金莺吴金莺吴金莺
关键词:大肠肿瘤胶原酶基底膜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AgNOR计数与癌胚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1994年
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及癌胚抗原(CEA)免疫组化染色对98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AgNOR计数与肿瘤增殖活跃程度及生物学行为是一致的。乳腺癌中AgNOR计数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0.01)。浸润癌AgNOR计数比其他类型乳腺癌高。CEA染色在乳腺良性病变中基本阴性,恶性病变中阳性率80.8%。乳腺癌中AgNOR计数与CEA分布之间呈线性相关(r=0.82,P<0.05)。CEA阳性乳腺癌组与CEA阴性组AgNOR计数差异显著(P<0.05)。提示:AgNOR定量研究和CEA分布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肿瘤恶性程度的研究中具有相似的参考价值。
张志刚翟为溶张建民钟天乐
关键词:核仁组成区癌胚抗原乳腺癌
大鼠肠癌中Ⅳ型胶原酶及ras P21表达的研究
1996年
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肠癌,并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对肠道良、恶性病变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及基底膜的改变作了研究,同时观察P2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肠道良性病变及良性肿瘤中Ⅳ型胶原酶反应阳性率为21.74%,在肠癌中阳性率为79.41%,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Ⅳ型胶原染色显示,良性病变及良性肿瘤基底膜完整,而肠癌中基底膜出现断裂或缺失。表明Ⅳ型胶原酶对基底膜的破坏及肠癌浸润转移起重要作用。P21在肠良性病变及良性肿瘤中阳性率为30.43%,而在肠癌中为67.65%,两者差异也有极显著意义(P<0.01)。肠癌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P21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813,P<0.05)。
张志刚吴金莺张静波方芳付向东
关键词:基底膜RAS癌基因
实验性低氧性肺血管改建的a-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和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1
1994年
用a-SMA免疫组化标记及透射电镜观察低氧对Hilltop大鼠肺血管床的影响,结果显示:肌性动脉a-SMA阳性细胞分布范围增宽,强度增强,非肌性血管内膜下有阳性细胞出现;肺泡隔内出现a-SMA阳性细胞;肺泡道的肺泡开口处a-SMA阳性细胞增多且反应增强;肺血管密度增加;电镜显示肺间质中可见浆内有肌丝的肌纤维母细胞及成熟的平滑肌细胞。观察结果提示:低氧使肺血管床肌化延伸到远端微小血管;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关键因素并非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是微血管床中间型非肌性细胞呈收缩性表型转化。
钟天乐张志刚何公平
关键词:肺疾病阻塞性
二甲肼诱发大鼠结肠癌中P21、CEA的表达及AgNOR计数的研究
1996年
本文应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结肠癌,并观察肠道不典型增生及肠癌中rasP21、CEA的免疫组化染色和AgNOR计数的改变。结果显示:动物实验诱癌率为71.05%(27/38),同时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检查为肠腺癌和粘液腺癌,并表现出肠道不典型增生是肠癌的癌前阶段。免疫组化结果:P21主要在不典型增生及肠腺癌中表达,CEA主要在浸润性肠癌和转移癌中强表达。二者在肠道良、恶性病变中的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AgNOR计数在肠良性病变与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与肠癌中的区别也有显著差异(P<0.05)。
张志刚傅向东顾大坤方芳吴金莺
关键词:RAS癌基因CEAAGNOR二甲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