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超

作品数:6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社会
  • 3篇大学生
  • 3篇责任感
  • 3篇社会责任感
  • 2篇大学生社会
  • 2篇公益
  • 2篇公益创业
  • 2篇创业
  • 1篇大学生社会责...
  • 1篇当代大学生
  • 1篇地方高校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语境
  • 1篇学生社会责任...
  • 1篇应用型人才
  • 1篇责任感培养
  • 1篇志愿
  • 1篇志愿活动
  • 1篇社会创新
  • 1篇社会企业

机构

  • 6篇湖南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杨超
  • 4篇唐亚阳
  • 1篇艾楚君
  • 1篇朱小阳

传媒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思想教育研究
  • 1篇北京教育(高...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国家教育行政...
  • 1篇中国非营利评...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新媒体语境下创新地方高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21世纪以来,新媒体以异常迅速的态势蓬勃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草根化、自主性强、发展快、应用广、作用大的特点,面对众多公共事件强势发声。而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起步较晚,在办学层次、硬件、软件上和重点高校相比都有明显的不足。如何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浪潮,建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每个地方高校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朱小阳杨超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媒体应用型人才
“公益”概念辨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public welfare、public interest等词与中文"公益"对译,实属不妥。自20世纪初日本学者留冈幸助将"Public Welfare"译为"公益"以来,学界均按此译法进行使用,自此中国和西方有了方向相同的"公益",但内涵却差别明显。从中西不同文化的发展视角来考察"公益"概念的历史演变,并结合诸多学者的理解,对公益的概念主要从其含义及基本特征进行把握。因此在对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分析具体语境,同时也要注重中西方语言的对接。
杨超唐亚阳
关键词:公益中西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被引量:34
2014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关系紧密,二者同步共时、共促共融。为此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理论智慧和实践营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理论遵循,把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个人责任作为新内容,把实现中国梦和成才梦作为新目标,把占领社交网络新阵地作为新抓手,把全过程教育作为新方法,以促进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
唐亚阳杨超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
公益创业:一个概念性考察被引量:1
2016年
"本质上存在争议"的概念理解范式最早由英国学者盖里(Walter Bryce Gallie)于1956年在其著名论文《本质上存在争议的概念》("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Gallie,1964)中提出。盖里认为"所谓在本质上争议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拥有多重不同用法的概念,这些不同的用法都有充分的论据支持"(John,1997)。该理论作为一种概念分析框架,
杨超唐亚阳
关键词:WALTER社会创新志愿活动社会企业社会问题
公益创业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抓手被引量:18
2015年
公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师队伍均具有独特性。公益创业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在关联在于:一方面,社会责任感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参加公益志愿活动与创办公司企业的三个结合阐释了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公益创业教育从教育理念、载体、过程等维度创新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实践。通过从实践层面探讨开展以社会责任感为导向的公益创业教育,从凝聚价值共识、重视顶层设计、探寻合理路径和构建软硬保障等维度,为公益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启示。
唐亚阳杨超
关键词:公益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
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新常态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协调的培育机制。因此,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协作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教育机制、"知、情、意、信、行"的品德转化机制以及基于主体自觉的发展性评估机制,以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艾楚君杨超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